文案 | 毛毛、碳碳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1”“0”身份受到批评,理由之一是:这种划分方式是一种异性恋霸权影响下过于简化的二分体系。
朱迪思·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其著作《性别烦恼》中指出,任何试图将复杂的人类性行为和性别表达简化为二元对立的尝试,都是在重申和强化社会既有的异性恋规范体系,“纯1”和“纯0”的二分法将复杂的身份认同与性别表达压缩成一种简化的性行为模式,可能导致同性恋群体内部的分化和不平等。
另一方面,也有批评认为“1/0”这种标签化身份不足以解释每个个体生命历程中流变的性偏好和身份认同。性行为偏好可能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和伴侣关系中发生变化,因此,标签化的“纯1”或“纯0”身份认同可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肯·普卢默(Ken Plummer)认为,同性恋的标签化身份认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对社会性别规范的抵抗。许多人将自己定位为“纯1”或“纯0”,并非完全出于性行为偏好的原因,而是作为对性别范式以及内部群体动态的一种回应。因此,这种身份认同也会随着性别范式和内部群体动态的转变而发生变化。
不过,“1”“0”的称谓依旧受到欢迎的现象表明着,许多人并不排斥二元划分的系统。在日常交往中,很多人在以自己的方式使用“1/0”的身份、阐释“1/0”的内涵,并为其发展出更多自我认同和身份表达的外延,甚至形成了独特的身份文化。更耐人寻味的是,“铁t(1)”、“娘0”等身份,甚至似乎正在反过来承受着一些偏见乃至歧视。
那么,在当下的语境中——
“1”或“0”的身份划分对你究竟意味着什么?
仅仅是一种性行为偏好的体现,还是某种身份认同?
你是否认同这种划分方式?
如果你认同为自己“1”“0”“0.5”…,是出于哪些原因,抑或没有原因?
“1”“0”对你的性与亲密关系是否有影响?这种影响是什么样的?
为何在社会语境中持续热衷于对他人性角色的确认?
我们如何看待身份的持续性或流动性?
本次议题讨论期待大家分享自己对性角色多样性和性取向流动性的理解和探索。活动将在2024年8月31日晚20:00开始,我们诚挚邀请所有愿意友好及负责地分享观点的朋友们参与本次线上议题讨论。如果你对以上议题感到好奇,或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希望与大家分享,都欢迎你来参与!
请感兴趣的朋友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黄人微信,小黄人将邀请您加入群聊。我们将在讨论开始前在群内发布会议链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