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转载 | 北京40+拉拉访谈 | Circe:我曾陷入情感的死胡同想一了百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没有家了

CW多棱镜 2024年04月26日 14:29

以下文章来源于欢言读书会 ,作者文艺无意义

欢言读书会 .

书中觅同好,爱里俱欢言

3.1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北京40+拉拉口述史项目组在首都体育大学的一个咖啡馆采访了本篇口述史的主人公Circe。
在此特别感谢Circe的真实与坦诚,感谢项目组志愿者唐卡、Candlelight的协作,感谢北京40+拉拉口述史项目组的资助和支持机构。
在采访过程中,Circe展现了勇敢、真诚、忠于自我的个体生活。我们希望通过Circe故事的呈现,给拉圈朋友们传递情感的共鸣与力量,让更多人对身在北京的40+拉拉的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与包容。
由于篇幅限制,文章将分为上下两篇进行推送。

被采访人:Circe 曾任某教育集团战略投资总监 现从事心理咨询行业
采访人:老徐Ivy、唐卡、Candlelight


小时候比较胆小 外向的性格是锻炼出来的




我是Circe,这个名字我用了很长时间了,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不容易重名,认识的人也比较少,所以被点名的概率比较低。我今年52岁,北京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旅游和爬山是我最喜欢的活动,但水上活动就不行了,比较怕水。偶尔也会打球,平时喜欢看展,对科幻、艺术和建筑也比较感兴趣。受家庭环境影响,我也很喜欢读书,从上小学就喜欢读各种类型的书,现在读书的时间相对较少了。我更喜欢纸质书籍,因为拿在手上感觉更真实。电子书我不太喜欢,只有在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听书。

性格方面,我其实比较内向,我记得小时候都上五六年级了,我还不记得家在哪儿,走到我们家胡同口,就在那儿站着,也不敢问人,邻居看见就跟我爸说,你们家孩子胡同口站半天了,我爸才出去给我接回来。但是后来经过工作和生活的历练,尤其是我的工作需要和人打交道建立关系,性格也变得外向起来。

图片

访者

感情:每段全力付出 自我觉察后仍期待爱情



第一任女朋友H-太渴望得到爱 便加倍付出

我先后在服装、金融和心理咨询行业工作。我在服装行业刚工作时,认识了第一个女朋友H。我们都在商场工作,她比较幽默风趣,当时也是经过朋友介绍,去她家聚会就认识了。她当时有女朋友,但他们吵架时H就会找我寻求安慰,于是我们开始了一段关系。这段恋情经历了四五年的纠葛。一开始我们是暗地联系,但会被发现。后来我们就在游戏里聊天,分别注册一个游戏号当QQ聊,这种地下恋情一半是享受,一半是挣扎。后来我的工作级别较高可以带助理,就一起工作白天也能见面。但下班后只能一起走到她家附近的公交车站。

她们分手后,我们就在一起了,但发现很多地方不合适,年龄差距、眼光眼界都是问题。她也有经济压力,需要我给她提供经济支持。后来有别的女生喜欢她,我们的感情也即将走到终点。分手那段时间挺痛苦的,感觉找男的也不行,找女的也不行,两边都是墙,走哪边都是死路,感情怎么都不对。分手后我还去药店买了药,在网上看到的,把药片磨成粉倒进红酒里喝下去。想想太难喝了,就放弃了。这种压抑痛苦的状态,持续了大概有四五年的时间。

后来慢慢学习了心理学,我开始反思以前的经历,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太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别人对我好一点我就会加倍回报,因此而失去平衡和自我,最后受伤比较重。可能是因为我太投入了,对方没有那么的投入,也可能是因为我太渴望有一个长久的、充满爱意的关系,但每一次都无法达到预期,所以经常会受伤害。

后来我就上拉拉后花园论坛,也渐渐找到了自我认同,觉得同性恋关系更纯真,也更适合我。后来交的女朋友也没有特别长时间,空窗时间比较长。每一段感情结束后,我都需要很久才能走出来。可能我忽略了对对方品格的考察,也可能是我投入太多导致对方觉得有压力。总之,经历了很多感情,也从中学到了很多。

同居两三年的女友L-满足了我对家庭的渴望

最长情的恋爱是跟L,我们曾经同居过两三年。跟L的亲密关系,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验。从小我就生长在一个被严格看管的环境,没有太多自由,家长会替我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洗衣服吃饭这些从来不用操心。虽然家里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但家里缺乏温暖和情感联系,所以我一直向往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拥有温暖的家庭关系。这种渴望可能从小学开始就存在,一直持续到我意识到这种需求后。然而,多年来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直到遇到L才有了这个机会。

那个时候L在我家楼上租了一套房子,她承担了租房的费用,也因为经济原因,导致了一些分歧和矛盾。我当时在金融行业,挣的比较多,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能维持好几个月生活,但工作不是特别稳定,一直上上停停,不过虽然前面欠点钱,但上班就还回来了,所以也没太在意。但是她会觉得,“你看你这个年龄像别人那谁,人家有分的房,又在单位有社保、公积金有多少万”。我觉得应该是从这里,后面就衍生到照顾宠物这些琐事儿。后来我父亲在中途去世,我在外地出差不在家,她一直帮我照顾我父亲,包括病情恶化送医院。我一直很感激L。

感情结束后,我也是陷入了比较抑郁的状态,幸好学了心理学并接受了一些咨询,逐渐走出了困境。后来我在从事心理咨询过程中,会格外注意与这个群体的连结,顺便通过一些软件来拓展人脉,寻找合适的伴侣。虽然有几次约会,但因为年龄差距较大或其他原因,并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

我发现强求自己进入一段感情是不可行的。即使有一些好感作为基础,但如果强行进入一段关系,最终还是会发现不合适。我反思后认识到这种状态不对,于是放下了寻找伴侣的心思,对于感情的态度更加平和,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事业发展。

图片

访者
现任X-放下后出现的旧相识

当你放下的时候,不知道冥冥中会有什么样奇奇怪怪的安排,可能以前的人又会出现,以前的事儿被提起。这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跟现任X的相识就是这样,我们算是旧相识。我们初次相识应该是十多年前,我并没有太多印象,她印象会深一些。但我确定是加过QQ、一起参加过活动的。通过这次交流,我们发现彼此都是单身,就在一起了。

现在的状态是,她会每周一过来找我。目前她家里有一些情况需要处理,等她处理完事情,她会过来和我一起生活。

我交往的好像都是比我小8-10几岁的。恋爱中经常是别人追你,追到手后你全心全意付出,这是在我的感情中一个常出现的模式。我现在的感情还不知道,刚开始一个月,但我已经有了很理想的期待。我现在通过学习心理学有了更多的反思,对以前没有觉察到的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保护意识。

图片

受访者供图
家庭教育传统且权威 一直想有一个温暖的家



我的父亲从传统农村家庭长大,所以家庭教育传统且权威,他认为自己有身份、绝对权威且不容置疑。因此我们的沟通总是不顺畅,他总是以过去的经历说教。小时候,我跟我爸总是吵架甚至动手。再后来我们彼此不说话,直到我妈去世后,我们才开始说话沟通。即使他老了,也依旧拿我当孩子,认为我不懂事,需要他来安排。

我妈妈是传统的家庭妇女,她没上过班。我妈好像是我爸舅舅的侄女,多少有一些沾亲带故的关系。他们结婚后,我爸已经在城里了,解放后回城里参加市政工作,做修路之类的工作。我妈就在农村照顾公婆,过了几年,好像是五几年,她才搬到北京,租住在单位的房子里。我妈到城里后也没找正式工作,可能做些临时工。我记得是70年代,我们家住的房子特别破,后来搬到了复兴门那块。结了婚他们俩想要孩子一直要不上。

前些年,我妈被诊断为胃癌扩散到腹腔,无法手术,回家养病。有一天早晨,他俩聊天,我当时是在外地工作,偶尔回来住几天。我听到他们聊天,我爸当时还在写诗。我听着感觉不对,心想编排谁呢,后来一听,不是我嘛,问家里亲戚,才知道被抱养这件事。我妈去世后,我们一起坐在家里,家里亲戚说让我知道实情。我才知道这个事情,但也没有具体信息了,过去多少年了,医院也记录不详。对于这件事,我单纯会比较好奇,对我生活也没什么影响,只是觉得这件事情比较有趣。

我妈应该不知道我的性取向,她比较好骗。我和我妈关系比较好,但后来我比较叛逆,也没怎么在家住。我跟我爸较劲时,我妈也不吭声,但跟我爸打架时,我妈还是向着我的。

小时候我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出去玩,沿途就会教育我要听老师的话、怎么学习,总之就是要听从教导。等我长大后可以自己玩了,就不听他唠叨了。他还会带我去书店买书,虽然他会管我买什么书,但总的来说买书他是支持的。我觉得我家缺乏平等交流和互相沟通的氛围。

我们家虽然不总是欢声笑语,但我爸妈还是会夸我,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在外面的时候,我爸还会跟我开玩笑,但在家里很少这样。总体来说,在家里的氛围比较沉闷,所以我经常出差,在外面的时候会感觉轻松一些。

图片

访者供图

我父母也算比较开明吧,对我的感情生活也不干涉,让我自己做主。我大概在实习时交往了第一个男朋友,但家里也没有反应,就是让我随意。可能跟他们的家庭有关,我爸他们家是四兄妹,家境比较艰苦,后来我爸在城里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其他兄弟姐妹,大家也都没什么幸福的婚姻,所以我父母也没有强迫我结婚的想法。我也没有对婚姻的渴望。总的来说,我不会有传统家庭关系的束缚,拥有比较大的自由空间,现在过得还算可以。

我爸有基础病,疫情期间他查出了肺部纤维化,身体大不如前。后来我爸去世后牵涉到遗产问题,因为我妈去世时没有任何房产凭证。公证认定我只能继承我爸的那部分遗产,但为了房产完整性,我得同时继承我妈那一部分,那我就得证明我是我妈且是唯一孩子。但我妈没有工作过,建国前结的婚也没有结婚证,无法证明身份,即使有凭证,也有可能在一些运动中扔了。我妈这边家族也人丁单薄,有个哥哥,解放前就死了,留下了个儿子,现在都80岁了,但当时他也是孩子,也不能证明我爸妈的婚姻关系。这个事儿折腾了几个月,相当曲折,民政局、街道都跑了一遍,最后还是通过市政热线,把表哥接过来做了公证才解决了。

家人离世后,我在处理后事时表现得相对平静和理性。对于妈妈和爸爸的去世,我的感受有所不同。妈妈去世时,我并没有流泪,觉得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而爸爸去世时,我还是哭了。可能因为他走得比较突然,留下的遗嘱和个人物品都没有交代清楚,爸爸去世让我意识到我没有家了。

对于父亲的爱,尽管我知道他很爱我,对我也很好,但我仍然无法接受他的某些行为模式,尤其是他的沟通方式。我翻看他留下的回忆录里记录了我的成长,说明他很用心地爱我,但我仍然对他的行为保持着理性的态度。我选择不接受他的方式,但并不表示我不理解他的情感,只是我无法接受而已。

对于孝顺的看法,我认为并不是一定要言听计从或者照顾到无微不至,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家人负责。这种责任可能表现在物质上,也可能体现在对家人情绪状态的关注和照顾上。我会尊重家人的个性和选择,我也会适度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态,尽量避免因为疏忽导致问题的发生。

经历过亲人的离世,我对死亡的态度,是偏理性和平静的。比如在抢救时选择停止维持,因为对于我来说,生命失去意义时维持并不必要。我会平静地面对这些决定。对于宠物而言,它们也是家人的一部分,对于宠物的离世或分离也是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态度。至于家的感觉,我认为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习惯和潜意识的联系,而不是特别具体的感受。

图片

访者供图
项目介绍

《她们在北京:不惑之后的爱与自由》项目是由独立机构发起,北京女同中心支持,欢言读书会制作发布。该项目旨在通过口述史的方法,收集和记录北京40岁以上拉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故事将展现她们在社会、家庭、工作和感情等方面的经历、感受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和解决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表达对自己的认同和社会的期待。

项目希望为北京40+的拉拉提供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让她们的声音和故事被听到和记录,给这个群体中坚定做自己的朋友们带去更多情感共鸣和精神力量,促进多元文化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份珍贵的见证,是对爱与自由的坚持,我们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群体,让爱和自由成为每个人的权利。🌈






招募



如果您是生活在北京的40+拉拉群体中的一员,如果您想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请在微信公众号留言或者添加项目负责人微信,与我们取得联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W多棱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