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笔记|霸凌与自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光

CW小管家 CW未命名色彩 2022-01-05 21:00
图片

这里是CW未命名色彩。

讨论引导人 | 核桃 土拨鼠

整理 | 核桃 土拨鼠 

制作 | 小王

图源 | 网络


随着鹿道森的尸体被打捞发现,有关“玫瑰少年”的讨论也在不断发酵。上周,CW线上议题组发起了以阳光下的小鹿—是凤凰涅槃,还是沉溺海底为主题的线上讨论,邀请大家分享对于校园霸凌的理解和看法,校园霸凌所造成的精神伤害和霸凌中旁观者的性质,并探讨作为校园霸凌中的当事人,应该如何获得自救。


图片


「校园霸凌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时常发生霸凌现象,霸凌施害者多以殴打和人格羞辱的方式来欺凌受害者,导致了许多负面的后果,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霸凌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许就存在于我们的朋友身上,“在对全国逾10万名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校园霸凌的比率达到33.36%,多次被霸凌的学生占比4.7%(颜湘颖,姚建龙,2017)


那么,如何来定义霸凌呢?有人认为“霸凌是一种自发行为,但没能遏制霸凌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失职”,有人表示“霸凌是由加害者和旁观者两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的则把霸凌和“情绪上的宣泄和欺压”划上等号。


看了这些表述,似乎霸凌总表现为多种形式,有时是言语的欺辱,有时是精神上的伤害,“它处在一个不明显的灰色地带,不一定是明显的欺凌和暴力,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暴力和孤立等”。那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中,如何判断和衡量什么是校园霸凌呢?我们尝试寻找了官方的定义。


在查阅相关法律和政策的保护措施时,我们发现2017年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明确将校园霸凌事件界定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事件


尽管有明确的校园霸凌定义,但另一方面,我们仍然要意识到,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完全客观的标准,只要行为对于当事人确实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当事人依旧可以认定这是校园霸凌行为。


「校园霸凌的伤害」

在认识了什么是校园霸凌后,我们还需要意识到,校园霸凌绝不只是简单的书面定义,它是血淋淋的伤害和对当事人的无尽折磨。在谈到校园霸凌的伤害时,大家会谈到各种暴力和伤害“最终都演变成了精神伤害”,而对于有的朋友来说,校园霸凌的伤害持续至今,“甚至现在进入到一些类似的环境还是会被唤醒不好的记忆”;有的由于校园霸凌,加上小时候没有辨别能力而“做出了不好的事情,比如真的去拿家里的钱”;有的人认为这种“精神伤害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人生观、家庭观、爱情观”。


以生命周期视角来看,校园霸凌往往发生在儿童中期和青春期,而在这一阶段正是发展自我认同、建立道德感,清晰认识关系和发展真实性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一阶段造成的伤害也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如果在那个时刻,当事人理解了校园霸凌的存在,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有的朋友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当情绪上的这类无形的东西,有了具体描述和表达,就可能有出路”“如果遭到霸凌的时候,能有站出来人告诉我我没有错,我可以反击,那我一定会有所行动”;


但有的朋友却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们表示“懵懂的状态是让人麻木的,因为你很可能妥协,甚至反思自己为什么成为被霸凌对象”“在不敢言的环境下和不知所措的境况里,什么抉择都做不了,尤其还是小的时候”,认为“可能还是需要强有力的环境支持”“甚至哪怕客观上知道那是一种支持,主观上仍然不会去做,有时候必须妥协和隐瞒”。


或许当受害者意识到自己处于霸凌之中后,依旧难以完全从关系中抽离开进行自救,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获得自救之前,让我们在来看一看霸凌环境当中的第三人——“旁观者”。


图片


「校园霸凌中的第三人」

在每段校园霸凌关系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需要意识到旁观者的存在,他们的角色也对于霸凌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的扮演了“调和者”帮助解决矛盾,缓解危机;有的成为了“参与者”,随施暴者加入霸凌行为;而更多的旁观者则是“中立者”的身份,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见证了校园霸凌的发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责任扩散效应”。即“在冲突发生时, 由于临时聚集起来的人可能互不认识, 具有匿名效应,感受到来自事件本身以及周围旁观者无形压力的个体,为了更好保全自己并合法逃避压力,容易将见危不救所产生的负罪感分担到他人身上,从而降低自己可能受到的良心谴责。所以,在突发性的冲突情境中,旁观者的人数越多,帮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张春颜,何晓双,2019)尽管我们能够通过理论视角,分析这种行为,但不可否认他们也在霸凌环境中施加了影响,旁观的中立者等于加害者吗?


有的朋友认为可以原谅旁观者,“这也不能说是一种错 其实很符合人性”“或者大家对霸凌意识都不深,甚至把对受霸凌者的言语上的讥讽当做玩笑”“他们主观上并没有想要伤害你的意图,而且如果那个人站出来会不会也害怕被这样对待?”


但也有的朋友表示这就是一种伤害,“害者本身已然觉得受到伤害,大家都因此不和他玩,他就是被加深了霸凌”,甚至表示“旁观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如果不把旁观者等同于施暴者,就会有更多的人沉默”,认为“强调旁观者也是在「变相施暴」,可以唤醒更多的旁观者去制止”。


尽管基于校园霸凌语境中旁观者的年龄、心理成熟度、认知水平及所处环境,我们很难把“罪名”加在他们身上,但我们依然需要意识到“培养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重要性,意识到朋辈群体的帮助对于校园霸凌环境中受害者的重要性,“其实你在被排挤也好,各种状态也好,最需要的就是一点点关心,哪怕一点点关心就想要拼命抓住,就会成为生命中的光”。



「校园霸凌受害者的自救指南」

在了解了校园霸凌的定义、伤害和其中旁观者因素的影响后,作为校园霸凌当中的受害者,又该如何完成自我救赎呢?在探寻解决之道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下校园霸凌中受害者的成因。


在校园霸凌中,其实“被霸凌者会不会想到去改变,会不会最后形成被霸凌的自我认同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甚至很多被霸凌者认为等到毕业就好了,其实某种程度上还造成了‘自我霸凌’”“包括不敢求救也可以看作是自我霸凌的一部分,有些时候会担心如果求救了,但是没有效果、没有人关心或者改不了现状,这会造成更无力的局面”。校园霸凌的受害者还会担心,“能不能惩罚霸凌者?就算惩罚了霸凌者,TA会不会之后变本加厉?其他人的看法会不会进一步伤害我?我的学业会不会受到影响?”等诸多问题,而进一步选择沉默。


在这场困局中,“惩罚霸凌者或许是相对容易的,但让被霸凌者摆脱霸凌的影响却很困难,很多人不敢就是因为哪怕求救了可能也不能完全解救自己”,如果“不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的话,哪怕勇于求助,也只会导致求助无门”。在这场困局中,除了校园内求助资源的匮乏,他人的帮助似乎往往也未必能行之有效。“很多时候家庭的伤害比霸凌更严重,因为是来自你信任的人,可以说是一种背叛”“哪怕是亲密关系、家人或者朋友,如果那个人没有足够的情绪处理能力,其实还是会让受害者孤立无援,甚至加剧这种情绪”。


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或许外部支持也很难起到充足的作用,但我们还是可以自我治愈,尝试走出困局、获得自救。为此,我们整理了参与讨论的小伙伴们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在观念方面,要意识到自我的重要性,“其实都要自己扛过来,别人都是辅助,你自己才是输出”“不经历的人,也没有机会打碎自己,再重建自己,找到自我”““佛渡自救者 悟了才能自渡呀”,以及接纳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走出去其实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它,不让它成为你的枷锁,这个不只是校园霸凌,原生家庭的问题也是如此”,和正确认识自己,“剔除受害者有罪的想法”。


在行动上,积极寻找相应的“社群,寻找交流的平台,识别自己是不是被霸凌,从而意识到自己在「受害」,转变态度”,与人连接来获得力量;积极进行“正念疗愈,建立一个自我,和那个怀疑自己的自我抗争,反复的被打倒,但是反复尝试,就是重复肯定句,从而改变自己消极想法”;大量阅读,“从书中获得力量”“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心态上取得改变,甚至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尝试改变生活环境,“为自己设立目标、理想,变得更强”。


图片


「给陷在校园霸凌影响中的你的慰藉」

似乎哪怕有再多的讨论,依然会有被霸凌后的小鹿陷入海底;哪怕社会有再多的关注,依然会有各种形式的霸凌在不断上演。尽管我们可能真的无法改变这种现实,但我们或许还来得及自救,来得及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和影响身边的人。


在讨论的最后,我们根据心理咨询治疗中常用的“空椅子”技术,模拟了一场思想实验:“如果被霸凌的对象是你的朋友,在掌握了这么多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后,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我们选择了讨论中的一些回答分享给你,也真心希望这些答案能够成为正在看这篇推送的你生活中的一道光,驱散曾经或正在经历的阴霾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先跑过去抱住他,跟他说我明白你的感受和处境,我知道你很委屈,但相信我,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你要坚强地度过这段时间,未来你还会遇到很多人,走很远的路,你属于也值得那个不远处洒满阳光的地方!”


“我可能会比原来更主动一点吧,除了陪伴、赞扬和鼓励,大概也会更直接一点地去试探她在整件事中的感受,用言语或者行动表达错的不是她”。


“其实我更愿意找到他,坐下来,听他讲述,然后安安静静的陪着他,哪怕一句话都不说,就这样子陪着他一个星期,一个月,我感觉其实被霸凌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很需要陪伴,所以陪伴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ta可能表现的会如陷入泥潭一般,而我要做的事就是,从行动上展现出,我会竭尽全力帮ta,whatever it takes,不是只说这类话,而是行动上非常非常地“夸张”“反常”那种竭尽全力。”


“如果是我,我会告诉ta我将一直在你身后,你很棒,以后的生活你要从“你想要什么”出发,去活你自己,不求别人爱,但求自己爱自己。过后的事情已经发生,及时止损,你多了一份人生经历,多了一份痛苦,也多了一份智慧。”


“我可能会抱抱他,告诉他,我也有过像你一样绝望痛苦自我怀疑的时刻,也许你现在看不到光,但是你要等,慢慢等,慢慢努力,总会走出来的,因为我走出来了。


最后,愿你活成自己的光!


图片



你订阅Newsletter了吗?

第12期Newsletter已于1.3晚上发出,已订阅但未收到邮件的朋友们请手动将[email protected]添加为联系人


为了防止失联,请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CW的Newsletter。为了避免CW的来信被无情扔进垃圾箱,建议使用网易邮箱

图片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