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性别研究协会:一次打破冰面的企划

ColorsWorld小钱包 ColorsWorld 2019-06-01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Nana, Kaka

编辑 | 大航

制作 | 小鱼


在剑桥大学性别研究专业,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华盈和来自各学科领域的同学因同样关注性别问题而聚集在一 起。他们互相交流如何用性别理论解决各自专业领域内的问题,一起庆祝各种和性别、性向有关的节日和活动。

此时,距离华盈在另一个园子里为“性别研究协会”的诞生而努力,已经三年有余。

三年前,在北京大学,曾经有一群人计划成立一个名为“性别研究协会”的社团。

这个规模十几人的筹备组,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性别社团需求的调研。最后,由于种种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社团未能顺利通过答辩环节。这次试图打破冰面的企划不了了之。

当时的发起者与参与者,如今大都已经本科毕业,分散在各个不同专业领域之中。有人仍然对性别议题保持关注,也有人已淡忘此事许久。



初生


三年前,光华管理学院2014级本科生Jeff选修了一门社会学系佟新老师开设的通选课——《社会性别研究》。

在课程讨论中,Jeff发现,当时的北大并没有一个与性别相关的社团。唯一一个算得上与性别有一点关系的,是“女生发展协会”。

“女生发展协会”当时对外宣传的宗旨是促进性别平等,华盈也因此被吸引到了这个组织中,想借着这个社团做一些女性赋权的宣传和实践。最初,她很积极地牵头做事,主要负责活动策划之类的工作。

渐渐地,华盈发现,这个社团与她的预期并不相符。有一次,她想做快闪活动,社团老师的回应是,这种活动“很不优雅”。“我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讲究优雅的社团,它认可的活动主要是请成功事业女性来讲讲励志故事,和化妆品牌合作做个美妆讲座这种。”


图源网络


在“女生发展协会”的工作经历使华盈认识到,一方面, 性别问题很重要,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必须被公开讨论的 ;另一方面, 学校并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讨论空间。

于是,Jeff、华盈以及其他几个初始成员,萌生了在学校建立一个性别社团的想法。

他们通过朋友圈和群聊招募感兴趣的同学,滚雪球式地聚集了十多人,成立了一个筹备群和工作室,并邀请佟新老师做社团的指导老师,获得了前期调研工作的一些指导意见。

在调研中,这个工作室做了问卷统计和个案访谈,以了解北大学生在性别社团上的需求。

调研发现,对于“性别平等”话题,勾选“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占总人数的九成以上。在系列访谈中,有访谈对象提到了“男追女正常,女追男就会受到嘲笑”是性别不平等的 一种体现,这也是她关注性别平等话题的重要原因。

而对于“性别刻板印象”话题,超过一半表示关心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性别气质、职业选择或个人追求和社会期望不一致是他们关心的主要原因。在系列访谈中,有一位女生表示,女性能够工作对她而言是一种价值的实现,丰富自己的生活,但在传统思想中会更鼓励“男主外、女主内”,这对于两性都是一种无形的损害。

同时,在亲密关系与性知识方面,大部分调查对象都承认自己有过切身的困惑,但缺乏有效的途径获取解决方法。

成长中对性别问题的忽视与性教育的缺失,无疑呼唤着高校性别社团的诞生。在对高校性别社团需求的调查中,约 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积极参加”,较为积极的调查对象约占 34%。


图源网络

调研得到的《关于成立北京大学性别研究社团的需求调研报告》与《北京大学性别研究协会可行性分析》两份书面成果,成为了这个初生的社团惴惴不安的敲门砖。


前期成员:“圈内”与“圈外”


性别研究协会的前期成员,主要是原本就对性别议题有一定兴趣的同学。他们从不同途径接触过性别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意愿主动参与性别相关的活动。

Jeff认为,对性别问题感兴趣、愿意参与到其中来的,往往女性多于男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实中男性有着较强势的性别地位,他们更难主动关注性别问题。

令他意外的是,当时一位光华男同学也主动参与了这个社团的筹备工作。一个平时较多关注金融实习的光华人,能对性别议题产生兴趣,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这也是Jeff所期待的。他理想中的性别社团,应该不局限在某一个圈子里(如“女性”、“同性恋”群体),也不是特定的、对性别本身感兴趣的人在自娱自乐。它要能够走出去,让更多原本对这个话题不那么感兴趣的同学加入讨论。

华盈也认为,性别问题并不是少数人的问题,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会有性别方面的困惑。现在仍有很多平时不太谈论性别话题、甚至和华盈关系并不算亲近的朋友,会突然在微信上找华盈表达一些性别相关的困惑,求取想法和意见。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性别方面的困惑,却又因为各种原因,不一定能获取到足够多的性别教育资源和讨论空间,而性别社团就正好能提供这样的空间。“ 它的存在不一定必须多么专业,理论多么充实,能让人们有一个可以说话、可以交流性别困惑的地方,这就已经非常棒了。


图源网络


学术定位


根据性别研究协会前期成员的经验,在校园环境中谈论性别话题,尤其是谈及性别平权运动,十分容易引起警惕。

于是他们决定在社团申请时重点强调其学术性质,强调社团的核心是理论研究。当时参与组建社团的同学,很大一部分是Colorsworld的成员。作为“地下社团”(未获得正式的注册社团地位)的Colorsworld,也希望加入到性别研究协会中来,一旦社团以学术的名义注册成功,就可以更便利地申请场地和资金来开展相关的活动。

当时的参与者之一、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本科生W认为,学术团体的身份可以提供一个“去政治化”的保护伞,能为诸如Colorsworld这样的地下社团争取一个合法活动的社团身份,从而把多重目的的社团整合起来。

除了为“地下社团”争取保护伞之外,学术研究这一定位,也有其基于社会现状的考虑。

Jeff指出,大多数人还意识不到性别这个潜伏在冰面之下的问题,即使是能意识到的人,也不一定能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目前参与性别问题讨论的很多人都仅仅从生命经验的角度出发的,大都没有完备的知识、学术结构。

W也认为,很多相关问题看似得到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却往往只局限于几个群体或者几种现象,公共场域中的“意见领袖”也很容易“代表”性别研究(诸如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平权主义各类标签的滥用),可以说中国社会对性别议题的关注有缺失不足,也同时有许多扭曲误读。


图源网络 | Monica Garwood

而国内的性别研究本身是匮乏的。这个学科在美国各个主要的高校都是很重要的领域,但是在国内,整个社会科学都还是新兴学科,性别研究作为旗下的一个分支很难谈得上成熟。因此性别学术研究,本身就十分必要,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遗憾的是,即使强调了研究性质的学术社团定位,性别研究协会最终也仍然没有获得任何协商的可能性。


前路


这次打破冰面的企划未能成功,但冰面之下的水流依旧汹涌。世界运转不息,性别问题仍然需要被关注、被讨论、被普及,尤其是在高校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之中。

正如Jeff所言,高校学生是最关心性别议题的一群人。首先,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在当下的环境中,他们也是最受到两股力量撕扯的一群人。一方面,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阅读上的广泛涉猎,已经赋予了他们全新的性别观;但与此同时,每次返回自己的家乡,他们所感受到的却是另外一套非常“传统”的东西。

W坦言,在高校这个时间段,一个人对事物的很多看法可能都还未完全形成,却又将被深深地形塑,在这个阶段中性别社团对树立“正确的”(如果承认有所谓“正确”的标准)性别观念显得尤为有意义。

而且,高校学生群体也更容易投身和参与到类似的社会议题和社会运动中,今后大概率也是把握媒体话语权的群体,从而真正帮助推动社会改变。从学术角度来说,高校的学术资源为性别社团提供支持,高校性别社团也为性别研究培养潜在的研究者来进一步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关系。

但高校性别社团的前路究竟在何处?

上大学之后,华盈加入了北京一个叫“BCome”的草根性别平等小组。BCome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宣传性别平等理念,每周会有一到两次的小组活动,有时是聚在一起分享故事,有时是戏剧或者表演排练,有时是请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来做讲座(比如如何做口述史、如何进行媒体传播等等)。

结合现在的专业学习经历,她认为,高校性别社团也应该如此——提供一个感兴趣的人群可以聚合在一起的、开放的平台,做一些有关性别问题的活动,大家互相交流,利用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碰撞得到对性别问题更好的认识。

它在必要时是学术的,而更多的时候,是为高校学生交流有关困惑提供空间的。它的风格应当是开放、多元的,能够包容地看待不同身份和领域的问题,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的领域,避免分化和孤立。

去年,以沈阳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校性侵事件爆发后,高校中曾掀起过一场高校反性骚扰运动的风潮,致力于推出一份《高校反性骚扰条例》。

在这样的时刻,人们集中而突然地发现高校反性骚扰方面的空白,以及对性骚扰行为进行界定、科普和反抗所面临的困难。建立高校性别社团,尽管前路艰难,但仍然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三年过去了,但曾经为“性别研究协会”的诞生而作出的努力不会被时间忘记,那些开辟道路的人对性别议题的关注也从未因局势的改变而被消磨掉一分一毫。高校性别社团,仍然在艰难中、在勇气与热忱中不断前行。

正如华盈所说:“ 无论局势是什么样的,守住正义的旗帜就是在造福和积德。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