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 | 吴利娟老师谈《每分钟120击》

ColorsWorld 2018-07-06

这里是神秘柜子。

整理 | 小猫头鹰

制作 | 小鱼


在今年“517”系列活动期间,ColorsWorld举办了一场《每分钟120击》观影活动,同时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吴利娟老师来做分享。来看看吴老师和同学们都聊了些什么吧!


嘉宾简介:吴利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委员。近年来主要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性别关系的演变,特别是男女平等价值观以及社会对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感谢你们邀请我来谈谈我的观影感受,如果非要给这些感想取一个标题的话,我觉得“ 身体——个人与社会的亲密接触 ”这个题目可能比较贴切。这个片子有两个显性的议题或者说线索: 健康与性取向 ,这两个部分其实都是跟身体有关的——身体的疾病、身体的欲望。


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里提到了“个人烦恼”和 “公共议题”的关系,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的时候有一个很著名的口号“个人的即政治的”,我借用这些思想,将《120击》的主题提炼为“ 个人的即社会的 ”。这部影片中呈现的看似是一些私人领域的东西,例如亲密关系、情欲、曾经的爱情故事、疾病的状态等等,但其实这些个体经历的背后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者社会的力量。


对于健康,我们通常会认为它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比如用“身体是你自己的”来劝你不要熬夜、注意自己的身体之类的。然而其实所有跟健康相关的议题,不只是艾滋,包括各种慢性疾病等等问题,都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比如说你的作息安排、饮食方式、锻炼身体的方式、甚至你就医的方式,全都发生在社会这个大框架之内。这部影片的重点也在这里: 在一个人感染艾滋以后社会怎么对待、处理这个问题——政府、医药公司、市场等等各种的力量全都在其中起作用 。电影中主人公肖恩因为年轻时的一次性爱经历就感染了艾滋病毒,他的个人遭遇好像很偶然,其实背后也同样是有时代背景的。当时整个社会还没有大面积出现艾滋,所以对于同性之间或者说任何性爱的过程当中,都没有出于预防疾病的考虑而采取保护措施这类想法。这种观念是在艾滋肆虐之后才出现的,作为有效措施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和接受又用了更长的时间。


对于性取向,在座的同学应该都很熟悉。有时候我们可能纠结于性取向、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到底是天生的还是有后天因素起作用。其实可以把“先天”和“后天”这组对立的概念先抛到一边去,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允许你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你的性欲,允许你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你的性别认同、去表达你自己最愿意呈现的身体姿态。 这些其实都是有框架的,一旦你逾越了这个框架,可能就会很明显地感觉到社会对你的压力或者不认可。


但是我不止要跟大家分享“个人烦恼背后都有社会因素在起作用”这个感想。我还想更进一步跟大家分享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 我们可以如何自处、可以怎么去做


关于《120击》这部影片,要说它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它在后半部分似乎更多聚焦于肖恩个人的故事;要说它是一个情爱或者情欲的故事,它在前半部分又有很大篇幅去展现开会游行的过程和场景。那么电影里这两个部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的理解是,肖恩去世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很大程度上是社运带给他生活的动力和价值:他和一起参加社运的伙伴们,一直互相照顾、互相支持——影片里他去世前后有很多的细节体现这一点,这些伙伴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支持部分。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影片为什么同时凸显了 向制度挑战的社会运动的一面和非常私人化的个人生活的一面 ——因为它们其实是互相串联在一起的。这些社群成员一起参加社会运动,并且彼此互相支持甚至生死相依。


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下,基本没有影片中那样的公共表达空间,尤其是用比较激烈的方式去表达的公共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觉得从策略上来说,我们 社群内部的互相的支持、以及彼此之间“虽然可能有分歧会吵架会闹别扭会有意见但还是要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状态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保证了人际层面上我们不是孤立的。这个彼此连接的状态会一直支持我们往前走下去。


提问环节(吴:吴利娟老师):

L: 老师,我看电影的时候对于他们争取权利的方式印象很深,比如说他们会冲进教学场所去打断教学,或者闯进人家的公司之类的。虽然我们在中国好像不可能做这样的行动,但您觉得他们这类行动 对于中国的平权运动有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呢?


吴: 我觉得做社运的朋友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因为他们可能会揣摩什么样的方式在中国更适合。我感觉这种有一点激烈的冲击现行秩序的方式,至少在引起关注这方面,效果可能是很好的。影片里他们在别人演讲的时候丢血袋,又把别人铐到栏杆上,整个行为本身就是使冲突更加graphic。这种把冲突显现出来的方式本身,从凸显议题的角度来讲可能比常规的方式更有效一些。

以性别领域为例,若干年以前国内媒体上基本没有什么关于性别平等之类议题的报导。但是后来有一些青年女权主义者搞了一些行为艺术,比如穿“带血的婚纱”关注家暴议题,或者是“占领男厕所”之类各种各样的做法,然后媒体会觉得“哎这个很抓眼球”,就会去报导。所以我感觉突然就发现能在大众媒体上看到这些事件的报道,而且这些行为会引起公众讨论。它们可以让很多以前没有机会被呈现在公共议题框架下的东西以某种方式被大众看到,引起关注。 促进议题的公共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M: 老师刚才提到行为艺术,我突然想到前阵子“我的票圈”那个人在798发彩虹旗被驱逐的事情。其实我有点现实给了当头棒喝的感觉——这个事情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行为艺术,对吧?但好像也没有产生什么效果,而且最后相当于完全被封杀掉了,就是媒体也不会报导。所以我感觉LGBT议题可能在当今中国这个趋势下,至少在我个人看来,是前途一片灰暗。不知道老师对 中国LGBT运动的前景 会怎么看?


吴: 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它是以一个非常理性的视角来看,认为中国现在的整个环境, 对任何的这种公共场合的聚集都是高压态势打压的 。所以不能特别简单地判断它就是针对LGBT议题的,也可能并不完全是这个因素。比如一些官方规定里禁止了LGBT题材的东西,我觉得那些人在撰写规定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可能是一个无知的状态,就是觉得这个东西不是常规的东西,所以要把它禁掉。他们可能并没有觉得“我要专门针对这个群体”或者“我要专门压制这个群体”。这更多地可能是跟整个大的政治背景相关的。

关于前景,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建议。但是各位同学可以首先看看你们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反正我看到你们在做的事情,我觉得还蛮有希望的。因为大家没有说既然外部环境是这样,那我就回到我的个人小世界里头,而是仍然试图走到一起做些事情。另外,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和在社群里做服务、或者在做平权的这些组织或个人多交流。你会发现这么多年来,虽然他们也经常有很挫败的感觉,但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做,在这个情况下依然在寻找空间去做一些事情。我觉得 如果你看到他们一直在做这些,就会觉得还是有希望的 。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X: 我想问一下老师,刚刚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当Act-up有两个成员在贴海报的时候,旁边有人用特别厌恶的眼光看他们。影射到现实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说之前的Metoo运动,我记得在法国就有一个Anti-Metoo运动;再比如说我们LGBT性少数在宣传的时候,也总会有一些人说“我不反对,但你们这么突出我就看不惯你,为什么非要出现在我面前”这种话。 目前我们的本意就是要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又让很多人讨厌的话,感觉好像有点违背初衷 。想问一下老师怎么看待这个矛盾?


吴: 确实,当这个议题变得越来越可见,而我们在性别方面的文化或者相关教育没有跟上的话,可能会使得本来处于不讨论或者不知道的状态的人产生分裂——一部分人会比较容易被我们说服和打动,另外一部分人因为不习惯看到这些而走向反面。这是因为整个教育体系没有跟上,尤其是官方教育体系根本就没有纳入相关的内容。但是归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小心,社运的策略本身可能有要考虑的地方,但原因不在于我们宣传LGBT平权,而在于 社会在观念和教育上滞后

而且,我觉得做事情好像不能担心那么多那么远,对吧?说不定哪天还小行星撞地球呢。我觉得这种事情就是且走且看吧,就像电影里头呈现的:他们俩在那贴海报的时候,边上两个路人发表了一通反对意见,那他俩还接着贴呗。到最后你不知道什么机缘有可能会让这两个路人改变想法,或者让他们变得特别恐同,你控制不了。所以我个人觉得,不管是作为做社运、做平权运动的人也好,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好,我们可能要放弃一种执念,就是希望我们能控制一切。我们控制不了所有的变量,所以你就采取你自己觉得这种情况下最符合你的意愿的做法就好。对于整个社群来说,可能比较重要的就是 允许不同的行动策略存在,保守的激进的都可以有,因为你无法保证哪种策略就一定是最有效的

Z: 其实刚才我看那个电影,想到一个很小的角度是说如果没有内森,肖恩能活多久。就是说对于少数群体来说,我觉得支持,特别是 亲密关系中的支持 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我们很多人开始做平权方面的事情,其实都像是在寻找一种支持;包括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可能也是在寻求一种支持。如何获得有效支持,或者是如何去寻求支持,可能是一个关于社会结构性的问题,但它有很多私人的角度可以探讨。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对于我该 如何寻求支持 ,或者是该 如何给予支持 ,吴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吴: 这个问题好难啊(笑)。从寻求支持的角度,我认为在相对比较安全或者舒适的环境下,你会比较容易表达你的诉求。有时候你可能有那个错觉:你是唯一一个有这种问题或需要帮助的人。但你说出来之后,会发现有很多人跟你有同样的求助的这种想法,求助的人可能还会变成互助的关系。所以还是 尽量寻求或者营造一个对自己来说安全舒适的环境,让自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就像你说的,可能就是一个发现彼此的机会。

对于希望提供帮助的人,我的建议是,你要 随时随地表达一种你愿意帮助的姿态和愿望 。作为LGBT群体的同盟者或者说友好者,我跟我的一位朋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私底下互相吐槽说,你看同性恋议题每次出来的时候都有一堆人在那胡说八道,这些人简直没救了。我们那时候没有想过,我们其实也可以去表达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后来我发现其实有很多场合都可以表达我的意见,比如说跟一堆人在一起饭局的时候,有些人说恐同的话了,我就可以出来说,这个事情它其实是什么样的,或者它有可能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在场的可能就有正在寻求帮助或者支持的人,那么我的这个表态本身就是让ta看到了一种可能性。虽然目前为止也并没有人专门找我寻求个人帮助,但我会觉得我自己会尽量在学生或者其他人面前呈现出一种状态,传递出一种信息: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也许是你可以找的一个人。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相关链接:

5.17 | 专访社会学学者吴利娟:家庭可以成为性少数平权的撬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