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我每天化妆买包包,但我还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ColorsWorld 2018-07-05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丽丽

责编 | 三石

制作 | 小鱼


作为女生,丽每天出门前基本都会化妆,化妆的时间大致在五到十分钟之间——仅仅完成底妆、眉毛和口红等“基本步骤”。

当今对于女性化妆的讨论中包含许多刻板印象,丽在这里仅仅选择其中的两个方向切入,看看化妆背后的刻板“原罪”。

首先,似乎化妆是“不务正业”,会耽误“更重要的”工作和学习等;其次,女性花费大量时间化妆,似乎只是为了吸引异性。

第一个印象似乎来自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耳濡目染: 化妆的都是“不良少女”;真正的好学生都是“素面朝天”,因为要穷尽每分每秒学习。 如果说这种观念在中学那种较为单纯的社会环境中还能够通行的话,到了大学阶段就会让许多人产生困惑,知乎上大量“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会每天化妆吗”的问题即是例证。而在大学里,理工科专业的女生又显然比文科、商科专业的女生化妆更少,这又自然使许多人认为“兢兢业业搞学术的人没空化妆,化妆的都是不务正业的人”。

在丽看来,化妆与否更多的是个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问题,而和专业、年龄、是否热爱学术、是否专心工作全都无关,有关的只是个人观点下化妆的收益高低:如果认为化妆的时间用来学习更有价值,就选择不化妆;如果认为化妆具有一定的社交价值,甚至觉得化妆让自己感觉良好,就选择化妆。

而第二个印象似乎更加根深蒂固也更难解决: 似乎女生化妆就是为了充分凸显自身的性别特质,然后再依据这种特质从男性身上获取一定的利益。 需要承认的是:女性化妆而男性普遍不化妆,这个传统是在男权社会的框架中形成:在其中女性的价值被认为仅仅体现在生育和抚育后代,因而单纯从遗传学的角度上讲,通过化妆提升自己的外表能够提高被优秀男性“选中”成为伴侣的几率,从而优化自身后代的基因。在这个框架下,“女为悦己者容”、“郎才女貌”成为了社会普遍流传的价值观。

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化妆并不仅仅是“取悦男性/男权”那么简单,而是女性思维完全被男权意识影响的结果:当我们认为化妆与否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认为女性化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价值”,认为化妆具有一定的身份价值和社交价值,这依然建立在“外表好看的女性才是更加优秀的女性”的逻辑之上。

然而,是否女权主义者就应当选择不化妆(进而不向男权社会妥协)?丽认为并非如此。顺着这种思路想,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是否就不应该穿裙子、不应该留长发、不应该“让任何性与性别方面的特质流露出来”?这样隐藏和否定女性的特质,实际上是把女性变成男性去反向迎合男权社会,是对性别平权更大的伤害。

关于化妆,后现代女性主义有一个新的思路:“时尚”。无论是时尚商品的设计、生产还是消费方面,女性都毫无疑问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为时尚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女性特质的产业,在男权社会里是不主流的、受到贬低和忽视的(被认为和消费主义挂钩)。通过时尚(购买衣服、包,或者为时尚品牌拍摄广告等),实际上能够充分让社会感受到女性特质的魅力,让社会更清楚地听到女性的需求,这对于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因而,女性要抓住这个机会并争夺话语权,将时尚变成主流的产业—— 女性的性别特征不再是负面的,女性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进入主流的话语;后现代女性主义并不抵制男性对女性的“观看”,她们并不认为消费女性特征和魅力是一种物化,而是认为这是对女性特征的赞美和拥抱。 欧美流行女歌手们大多作为女权主义者的代表,其中大多数就体现着这种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诸如Christina Aguilera,Lady Gaga,Miley Cyrus等女星均在国际时尚杂志中裸露出境,借以时尚展现自己女性特征的美,悦纳女性特质的魅力。

(Christina Aguilera 2006 GQ UK)


现今(以中国社会为例)一些打着女权旗号,实则只是为了营销产品的商业行为对女权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帮助。例如那些宣传“拥有这个包你就是成功女人”的广告,其落脚点并不在“成为成功女人”,而是在鼓励女性去“拥有”。这种蛊惑性的宣传和营销利用的实际上是女性在消费社会中愈来愈强势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但却没有真正的为女性解放做出贡献,而是让女性迷失在“拥有更多东西”的海洋中。


丽坚持认为化妆与否是女性个人的选择。女权主义运动并非要求所有人统一战线(必须化妆或禁止化妆),而是在尊重个人差异(可以化妆也可以不化妆,可以花五分钟化妆也可以花四十分钟化妆)的基础上倡导基于女性个人意愿选择的自由。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