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柜子内外的无奈与精彩:北京市五所高校学生出柜状况调查

ColorsWorld 2018-05-21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ColorsWorld

制作 | mu



5月16日当天,我们的公众号推送了学术组在过去的将近一年的时间中所完成的出柜主题的访谈成果。这篇文章得到了大家广泛的阅读与支持,再次感谢。在倾听他们的故事时,许多受访者的思考与观点都给了我们启发,他们无保留的分享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将我们的研究向着更为严谨的方向推进。后来,在某一天学术组的会议上,我们开始做起了算术。



2009年,巴西圣保罗大学学者在巴西的十个主要城市中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7.8%的男性为同性恋者。 如果按照人群中8%(只是一个大致比例)的人是同性恋者来做计算的话,一个30人的班上得有2.4个同性恋者,一堂200人的思修课堂里应该有16个同性恋者。 每100个人中一个同性恋者都没有的概率是0.02%,连续的四间四人男生宿舍至少有一个同性恋者的概率是73.67%……


一名成员提到:“ 照理说,我的1243个微信好友里应该有99.44个同性恋者;然而,事实上,我认识的同性恋者加在一起,掰指头够数,一共5个。 算到这里我竟从脊背上感到一丝凉意,我竟然才发觉,我的世界里活生生地消失了95.44个同性恋者,而且听说剩下来的1243-95.44=1143.56个微信好友里,应该还有数十人属于跨性别、双性恋、无性恋和酷儿。 大家都去哪儿了呀?


有一处角落叫“柜”,有一种状态叫“深柜”,有一个动作叫“出柜”。


在维基百科中, “出柜”被定义为LGBT等群体对自身性取向与性别认同的自我揭示。 根据性学家Evelyn Hooker的观察,出柜一词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被引入学术界,成为一种双重隐喻——将“走出柜子”与“柜中骷髅”(skeleton in the closet)两种含义组合在一起,特指在揭露自己的性取向后承受生活中他人的否认与排斥所带来的压力。这里所说的“柜子”,也就自然成为了异性恋主义社会给这些人带来的压力的代名词。


在这个不算多么宽敞的柜子里,很多LGBT+同学可以有一个珍贵的岗亭暂避风雨。在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勇敢去反抗全世界的恶意时,我们尚有怯懦一下的机会,我们还能找到一个低调的世界去躲藏起来——也许,没人看见我,我就不会受伤了吧。



在ColorsWorld2017年“P大性/别少数群体学生生存状况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P大,有近一半(45.3%)的LGBT+同学处于“完全深柜”的状态 ,他们出于各种我们并不全然了解的原因而选择了不让任何一位同校的同学或老师知道自己的性少数身份; 仅有 8.5% 的LGBT+学生曾经对老师出柜,仅有10.5%的LGBT+学生曾在公开场合(人数大于五人,在场至少有一位不是亲密好友)出柜。


- 周末时光 Weekend -


然而,对大多数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来说,柜子的重量实在太难以承受了。 在柜子里生活意味着与相爱的人出门在外时不能手牵着手,情到浓时不能顺其自然地接吻,有甜腻的狗粮只能自己独享,但凡有人之处,我们都必须完美地克制住自己最真实、最自然的情绪反映,并滴水不漏地伪装成好闺蜜或陌路人。 由于害怕被怀疑性少数身份,有人甚至需要表现得比常人更厌恶LGBT,假装对异性有浓厚的“性”趣;有人对生活中的细节近乎神经质地敏感,以规避掉任何一个可能暴露性/别身份的破绽。


知行统合的失调和情绪的长期压抑让很多在柜子里的同学也备受煎熬。 在去年的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克制性别表达的程度、隐藏身份的程度和是否出柜与LGBT+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显著相关,LGBT+学生越刻意隐藏自己的性少数身份,其抑郁水平越高。


在中国,关于出柜这一问题的研究尚且较少。在此,我们与大家简单分享一些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一个较早提出的关于出柜过程的理论(Cass, 1979)认为, 在出柜前,性少数个体要依次经过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认同困惑(Identity Confusion)、认同比较(Identity Comparison)、认同容忍(Identity Tolerance)、认同接受(Identity Acceptance)、认同骄傲(Identity Pride)、认同整合(Identity Synthesis)。


- 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 -


针对出柜与家庭关系的一些研究发现,对于同性恋的青少年男女而言,较弱的家庭联系通过认同表达与可感知到的社会资源这两个变量的中介作用,导致了他们更低的向父母出柜的意愿(Waldner & Magruder, 1999)。在孩子做出出柜决定后,多数父母对于男同性恋儿子向他们的出柜的初始态度都是消极的,但随时间推进也会越来越接受,另外,在儿子出柜前后,父母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可以有效地被与恐同相关的父母态度与人格特点预测(Cramer & Roach, 1988)。 我们想知道的是,在中国,情况依然如此吗?


也许我要用尽一生才能完成出柜的试炼


出柜似乎都是一个我们目前还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通关的游戏,也许从确认自己“与众不同”的那天起,大多数LGBT+同学都不得不面对一股来自外部世界的、叫做社会歧视的不可抗力,在未来人生的各个阶段、现实社会的各个场合,我们都还要持续地耗费精力去做抉择和规划——是否以及如何出柜。


我亲爱的同学,如果你现在还无法承受社会的不友善而选择留在柜子里,我们理解你的顾虑和苦衷,因为你实在没有义务去成为一名勇者;如果你选择走出柜子迎接阳光,我们也会同样理解并赞美你的勇气和坚强。


- 南茜的情史 Tipping the Velvet -


但无论你眼前做出了何种选择,现在,我们需要你的帮助,需要你帮助我们来让更多的人找到更舒适的出柜程度和出柜姿态。


今天,针对这个同学们都暂时无法忽视也难以逃避的出柜话题, 五个性别研究小组——五道口Purple、铁狮子坟橙志、育慧东路WoMen、魏公村联合良乡大学城酷比特、颐和园路ColorsWorld——共同发起五所相关高校性少数学生出柜状况的调查。 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来更多地了解大家出柜的状况,包括性少数同学们对出柜的顾虑、策略、可得的社会支持的来源与质量,以及异性恋同学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等等,进而为社群提炼出更好的与柜子融洽相处之道,也为社会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真诚地邀请此时此刻的你填写与转发这份调查问卷,无论你的性取向与性别认同,你的参与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愿柜子内外的世界,都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Cass, V.C. (1979). Homosexual Identity Formation: A theoretical model.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4.219-235

Cramer, D. W., & Roach, A. J. (1988). Coming out to mom and dad: a study of gay ma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15(3-4), 79-91.

Waldner, L. K., & Magruder, B. (1999). Coming out to parents: perceptions of family relations, perceived resources, and identity expression as predictors of identity disclosure for gay and lesbi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37(2), 83.


封面图片: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1601559/You-Have-The-Right-To-Be-Yourself


顶部动图:

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51634631/Type-With-Pride-Gilbert-font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