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 反性骚扰有了指南,但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止于此

胖橙 ColorsWorld 2018-04-16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胖橙

编辑 | 大航

制作 | 小年

最近的好莱坞不“太平”。


3月20日,美国韦恩斯坦影业正式宣布破产。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哈维·韦恩斯坦在去年十月被媒体曝光涉嫌多起性骚扰,随之被公司解雇。女星艾丽莎·米兰诺等人针对这场丑闻发起了著名的#Metoo运动,呼吁所有曾遭受性侵犯的女星勇敢发声,并在社交媒体贴文附上标签,以此引起社会关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人们还在为哈维长达30年的性丑闻而震惊时,同年10月,知名电影制片人布莱特·拉特纳被多名女性控诉性侵。其名下的公司RatPac-Dune Entertainment也因投资了《神奇女侠》而卷入了风波。


当“超级女英雄”进入又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时,《神奇女侠》早已实现了“名利双收”,而该片主演盖尔•加朵凭借电影中的表现,以及为女权运动积极发声而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人物。


在布拉特•拉特纳被指控性骚扰后,盖尔•加朵随即在社交网站上公开表态声援这些直面恐惧并站出来发声的女性。而制片方华纳兄弟也宣布《神奇女侠 2》中并不会有拉特纳名下的公司 RatPac-Dune Entertainment 的投资——在此之前,盖尔•加朵表示如果布拉特·拉特纳继续投资续集,那么她将不会参演该电影。


1

反对浪潮席卷全球,PGA发布反性骚扰指南


#Metoo 成为全球社交媒体上反性骚扰的标签后,大量曾经沉默的受害者纷纷站出来,公开指控侵犯者。这场发起自社交媒体的运动在现实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度攻占中国热搜榜。2017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将那些勇敢的“打破沉默者”选为2017年度人物。


2018年的第一天, 好莱坞300位女性工作者——包括知名演员、电影制片人、导演等共同发声,加入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性骚扰运动。 这场名为“Time’s up(是时候停止了)”的反性骚扰运动迅速席卷了美国。一月金球奖颁奖典礼上,嘉宾们——无论男女都身着全黑服装,加入到这场运动。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更是在三次激昂的“Tims is up”口号声中,将运动推向了高潮。Time’s up运动号召设立了一个新的法律辩护基金会,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筹款两千多万美元,用于支持遭到侵害但难以得到帮助没有权势的女性。


同样是在一月, 美国制片人协会(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以下简称“PGA”)应声发布了一份反性骚扰指南。PGA表示将继续与Time’s up 合作,并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来对指南进行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神奇女侠2》将成为首部实践该指南的影片。这部指南将会对好莱坞的工作环境产生多大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毫无疑问,在争取性别平权和反性侵害的道路上,任何一个成果都来之不易。同自由一样,权利也是需要依靠争取而来的。


美国制片人协会 反性骚扰指南


我们从幼时便被告知要学会尊重他人,谨守道德与法律。然而当我们步入工作岗位时,仍需要这样一份指南来教弱势者如何防止被坏人伤害,来警告施暴者他们的不端行为会受到惩罚。甚至在施暴者当中,有很多人的教育水平并不低。这是教育的失败吗?不,问题远不止这么简单, 性侵害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可能会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可能带来法律法规与政治政策的改变。但能否彻底消灭不端行为产生的土壤,实现性别平等,消灭性骚扰和性侵害,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2

不堪其扰 性骚扰问题远超出娱乐圈范畴


同样作为反性骚扰的社会运动,如果说#metoo 是娱乐产业内所谓“潜规则”下所引发的运动,那么Time’s up则更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了美国各行各业。


高校性骚扰问题同样令人不安。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2015年9月22日的报道,超过四分之一的美国在校女大学生遭受过性侵犯。

1996年到2013年,斯坦福大学发生259起性侵事件,只有一位施害者被开除。

2015年,美国大学协会曾对27所顶尖高校发起调查,发现美国约1/10的女性研究生表示曾遭受来自校园教职工的性骚扰。在美国被性侵的高校学生中,选择举报的只占到20%,沉默成为多数受害者的常态。

长期以来,学校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拒绝面对广泛存在的性骚扰,直到2012年,在学生的努力之下,美国有超过200所学校由于性骚扰问题而被联邦调查,许多长期存在的强奸和各类骚扰行为才得到了曝光。

……


高校对有关问题不予理睬,受害人出于恐惧或其他原因而不敢求助或求助无门,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着眼于施暴者和受害者各自的特质,我们会发现,折射出了在目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性别歧视。 职场和学校中的性骚扰行为,往往超越了“性”意义上的骚扰,而是“性别”上的骚扰。 我们不否认存在女性对男性的性骚扰行为,但绝大多数仍然存在于男性对女性的场合。如在谈话之间进行性暗示:作为年长的学者,将女教师称为“小女孩”;以及基于性别而否定女学生的研究等等,都是这种“性别”骚扰的具体体现。 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女性地位的低下始终伴随着男权文化的传统,在传统的权力结构中,男性始终居于高位。


2018年2月,耶鲁大学天文学与天文学物理学中心主任 Meg Urry在奥斯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做了关于性骚扰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说,“性骚扰在极度贬低并伤害着受害者,对我们的职业造成巨大的破坏……不同之处在于,男性更倾向于报告来自同侪的骚扰,而女性更可能报告比自己职业等级更高的人的骚扰”,“反抗一位上级比反抗同辈更难,因为他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控制你的未来”。


性别歧视的根源是性别不平等。 文化研究的观点认为,男女的性别差异是被“建构”出来的,权力的不平等有一个历史的渊源。 今天的文化建构了男人和女人,我们无法剥离身体和性别的差别。女性主义的兴起是对““父权至上”的有力反击。但在今天,我们不安地发现,女性作为一个整体正处于新一轮边缘化过程中。性骚扰、性侵害的发生所体现的是全球范围内性别平权的倒退,以“性”为代表的社会暴力值得我们警惕。


3

“说出来”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更多行动


2018年1月,美国体操代表队前队医拉里·纳萨尔因性受到超过150名受害者的指控,遭法院判处40至175年刑期。这场匪夷所思的连环性侵案与好莱坞的性骚扰风波一道,成为2017—2018年平权运动中的重要事件。


我们应该承认,#Metoo和Time’s up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沉默的事实,以及PGA发布的反性骚扰指南,都是这场平权运动的有力成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受害者站了出来诉说自己的遭遇,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成果只是为我们打开了诸多复杂问题的一道大门。 性骚扰事件暴露得越多,我们就越有理由对此保持忧虑和参与。



首先要保持忧虑。忧虑的前提是充分而有理性的关心。 #Metoo运动席卷了全球社交媒体,却在法国遇到了“滑铁卢”。今年1月9日,法国《世界报》发表了一封由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和其他99名来自法国艺术界、医学界和商界的女性联署的公开信,这封信被视作“性权派”的宣言。在信中,德纳芙们指斥法国版的#MeToo浪潮为“清教主义”,一如古老的猎巫时代,声称要促进妇女的解放和保护,最终只是为了将她们奴役在永恒的受害者位置上。

文化差异可能是理解这一指斥的途径。 “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而美国的建国之父们也是典型的清教徒。清教主义奠定了今日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铸就了美国的民族性。反观法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新浪潮运动深深影响了那一代文艺界的先锋。其时的文艺作品中包含着很多女性自主意识崛起和“性解放”的意义。这一运动的思想流传至今,而较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恰恰在于,德纳芙已经年逾古稀,她经历了60、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将性自由视作女权的核心部分。


在德芙纳们看来,挑逗和性侵犯不能混为一谈,女性有能力与男性共同活跃于职场,也有能力避免被男性冒犯后而背负精神创伤。公开信的联合执笔人包括演员、作家、记者等,这些女性中不乏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却对这种在网络上指名道姓检举揭发的浪潮感到失望,认为这种运动式的反抗浪潮容易矫枉过正,逐渐演变成对男人和性的憎恨其次。 同时“性骚扰”的界限难以划分,比如“调情与求欢”行为——“如果没有挑逗的自由,对求欢说‘不’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但正如我们今天所经历的所有共时性的公共事件,无论是支持、反对亦或是保持中立,任何一方的观点都无法解释事情的全部。公开信发表后,既收到了大洋彼岸部分美国社会学家的支持,也遭到法国国内左派的针锋相对。


事实上,#Metoo在法国的境遇折射出的是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当下社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自工业社会(在中国可能是自古代社会)以来已经逐渐定型,平权运动是一个涉及社会结构方方面面的斗争过程。因此,当面对日益严重的性别歧视、性骚扰问题,乃至更深、更广层次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忧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为受害者发声,为弱势者提供保护,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意见,为身边的亲戚朋友普及正确的应对方式与平等的思想主张……


我们应当为取得的每一个成果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不能忘记,虽然反对性骚扰有了可供借鉴的指南书,但比起它所能治的“标”,我们更应该去面对并挑战它触及不到的“本”。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