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纪录片中的英国儿童性侵事件

Sylva ColorsWorld 2017-12-12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Sylva

编辑 | 何芷桐

制作 | 绿松石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近来首都社会热点议题层出,儿童性侵便是其中一个。我对这个话题并不熟悉,但总觉得此平台应该有些声音来表达关切。Sylva是野猫君的好朋友,关心跨文化交流,工于字幕翻译,也是个社会纪录片爱好者。某天跟她闲聊时谈到此事,发现她对个中掌故颇为熟稔,于是就请她提笔写了这篇文章,带我们去看看英国的先行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恶能吃人,善良也可以。救救孩子,也谢谢Sylva救了出不了稿的我。 (哼你拖稿还有理了!)

——by夜猫君


目前如果不登录豆瓣账号,直接在豆瓣电影搜索《熔炉》,结果中已经无某部韩国电影。蓝底白字的情况通报似乎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料中的效果,沧州的三色园紧跟着又爆出针头和病历。


评论立场和角度都不缺,既然“未发现有人对儿童实施侵害”,不管是单纯侵害还是与性搭边,塔西佗陷阱边的我们借鉴一下别国的经验大概还是可行的,有人问起来就说是在“未雨”绸缪了。

在上个世纪社会道德法制的发展过程中,英国公众逐渐摒弃了对娈童行为“仅限于底层社会”的原有认知,开始正视娈童现象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发生的事实,但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还较为宽泛模糊。


而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中竟然催生了恋童者交流组织(Paedophile Information Exchange – PIE,没找到官方中文译名,于是我自行翻译了一个),其核心诉求便是“娈童合法化”——在今人眼中可谓是骇人听闻,但在四五十年前,这群人也曾走上街头、登上媒体,大肆宣扬自己认知中的“性解放”。 随组织高层人物接连入狱,PIE的活动在八十年代被迫停止,但其埋下的种子却并未随之腐烂。


九十年代,教会神职人员集体娈童事件曝光。此后的二十多年,从普通百姓到特权阶级,娈童案件层出不穷,英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儿童的性侵害事件一点点浮出水面。


社会舆论一次次因之愤慨万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恋童癖、少儿性侵害、同龄少儿之间的性侵害、网络娈童、儿童性交易、刑事诉讼和取证难度、受害者言论取信标准、被指控人的名誉损害等问题的讨论。


在此介绍5部 BBC 和 Channel 4 制作的与英国儿童性侵害相关的纪录片(网盘资源中还有另外几部涉及其他国家的),其内容和立场均不代表本人观点;专业术语的翻译尚有争议,如Paedophile多译作恋童/娈童癖,但在各国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定差异(如仍有国家和地区允许童婚)之下,其具体内涵(对儿童有性冲动但未付诸行动、观看过儿童色情图片和视频、对儿童实施性侵害……)还很难有具体一致的划分。此处选择较为普遍的翻译方式,如有不当还请指出。


1

The Paedophile Next Door

Channel 4 - 2014

有多少人曾在成长过程中遭受性侵害?统计数据表示,大约四分之一的女孩、八分之一的男孩在6岁前有过类似遭遇;70%-80%的性侵害发生在儿童的家庭内部(包含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和父母的熟人圈子中。


这些针对特定年龄段儿童的性侵害多与恋童者 Paedophile(由于恋童癖的存在与形成原因尚有争议,此处暂不取用“患者”)相关。恋童者通常指对青春发育之前的少儿(最年幼可以是婴儿)有性欲望的人。

在无数儿童性侵害事件曝光之后,英国舆论可谓是人人要将恋童者除之而后快。愤怒情绪再正常不过,但对于恋童癖Paedophilia的厌恶与咒骂,似乎并不能保护好儿童、解决少儿性侵害的问题。

许多人并未清楚认识到,“恋童者”与“对儿童实施性侵害的人”,二者指涉范围虽然有所重合却绝不等同。


在恋童者群体内部,亦有决心谨守法律、从未将自己的性冲动付诸实际的人(但若将观看儿童色情音像制品也算上,恐怕便没有几人能免于责难),正如片中站出来表明身份的Eddie。


对于这些无法解释也无法摆脱自己恋童倾向的人,完全知道自己的欲望不容于社会伦理道德、也并不愿意拥有这种不正常的欲望,但已打上恋童标签的他们却在全社会对恋童癖的声讨与唾骂中无处可逃。虽然从未实施任何娈童行动,但不能向任何人寻求帮助,甚至也不知道能怎样变得“正常”,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厌恶与精神压力中走向深渊。

正如Eddie所言:“所有人都等着我去侵害儿童,好把我抓起来昭告天下,’我就知道你会做这种事’。我是恋童者,可我不会去伤害儿童。但有谁能来帮我?”

(有网盘英字资源,音画不同步)

2

The Truth About Child Sex Abuse

BBC - 2015

本片可以作为了解少儿性侵害问题的起点。少儿性侵害案件接连曝光,但仍有许多人并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即使英国媒体与警方经常关注少儿性侵害,但数据显示,只有约八分之一在少儿期遭受性侵害的受害者会向警方或其他社会组织与机构求助。

受害者难以发声有诸多原因。加害儿童的人大多来自家庭内部与家庭周边,孩子有可能:

1)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侵害,认为是家庭内部正常的“小秘密”;

2)受到威胁或“奖赏”不能把“小秘密”说出去;

3)加害人即是父母(约10%受害者受到母亲的性侵害,即母亲主导侵害行为、母亲主动或被动参与他人的侵害行为;而在其他国家更有父母主动让孩子参与性交易的情况,可见另一部讲述相关问题的纪录片BBC 2017 – Stacey Dooley Investigates: Mums Selling Their Kids for Sex),因而无法向任何值得信任的人求助;

4)尤其是男性受害者,出于“男性自尊”更倾向于视之为一种耻辱,责怪自己不够强大、未能成功反抗,更不愿意将羞耻之事告诉别人;

5)难以承受告知他人后随之而来的校园霸凌。

有三分之二的未成年人性侵害针对11-12岁以下,即尚未开始第二性征发育的儿童。这部分侵害行为可以视作娈童,加害人多为恋童者。之前的纪录片已提到一些恋童者相关问题,而在本片中则提到了专为恋童者提供帮助的热线“Stop It Now!”。


除此之外,2012年遭受性侵害死亡的小女孩April Jones的父母也正在呼吁,社会各界能对恋童者更加关注——如能在他们实施犯罪伤害儿童之前提供帮助,实际上是从源头上保护儿童免遭性侵害。

而剩下三分之一则针对青春发育中的少年少女。这种案件的受害者一旦发声,大多会遭到周围人乃至社会对于其“诱惑加害人”的指责。更有人说,喜欢年轻姑娘是每个正常男人都有的心理,没什么不对。


除了成年人,也有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性侵害的情况:一些是受泛滥的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关于网络聊天室少儿性侵害案件,可见 Channel 4 (2015)– Hunting the Paedophiles: Inside the National Crime Agency),还有一些则由于成长期所遭受的精神伤害(加害人本身可能曾经也遭遇性侵害)。目前已有相关心理引导治疗中心介入,且效果较为乐观。

但受害人鼓起勇气将遭遇说出来,并不代表问题就能妥善解决。只有21%性侵害行为在受害人告知他人后停止,与之相对有18%的情况持续下去、甚至变本加厉。

在受害人向警方和社会组织求助后,在人证物证缺乏的情况下,有75%无法提起刑事诉讼,定罪更是难上加难。当然,网络在传播不良信息的同时,也为逮捕儿童性侵害犯罪者提供了许多有力证据。


但如果少年儿童身边的成年人不能及时注意观察到受害人的心理与身体状况变化,仅仅依赖受害人自己的内心斗争;如果刑事诉讼程序维持现状,取证方式与判决依据不随现实状况有所变化,儿童性侵害问题的解决也就只能继续陷在泥潭。

(B站英字av16637948,有网盘资源外挂字幕)

3

The VIP Paedophile Ring

BBC - 2015

19世纪,与儿童发生性关系(尚以incest代指)被视为社会道德沦丧的体现,仅指下层人民的产物。 直到上个世纪中后期,英国特权阶层的娈童事件才进入公众视野,得到社会关注。


在精英寄宿学校的男孩子通常成为学校教师及高层领导的侵害对象,而这些与权势、尊严、前途紧紧相连的性侵犯行为,往往对受害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多年后亦难有勇气提出控诉,曾经的遭遇便成了永远的秘密。

显然,当儿童性侵害掺入位高权重者,其真相往往更加扑朔迷离。


二三十年来坊间传闻的英国国会“VIP娈童圈”风波从未停歇,指控的加害者从国会议员到曾经的首相,情形从“大人物日常光顾的娈童旅馆”到“娈童后杀人灭口”变化不断,但在警方长时间多方面调查下,最初提出指控的(自称)受害人、声称曾与涉事旅馆主人交谈并见过相关证据的知情人,到后期提及性侵害与谋杀案的新受害人,都并未提供任何有力证据,甚至细节的信息也与相关记录不符。十几年后,几名受害人甚至推翻原有供词,声称遭到利用,成了他人铺平仕途的上位工具。


而Savile案后苏格兰场和媒体对受害者言论的轻率取信,也让受指控的几位年迈的前政府要员名誉受损,公众形象一度崩塌。

虽然舆论似乎又扭转了方向,但这些否认与反转到底是更接近事实真相、还是与之擦肩而过,受指控者究竟是在政界斗争中清誉蒙冤、还是仍在牵拉木偶线的衣冠禽兽,却很难有正确答案。

(B站英字av16684725,有网盘资源外挂字幕,音画略不同步)

4

Abused: The Untold Story

BBC - 2016

附:Savile案件相关记录片,在此不细讲:

BBC – Panorama: Jimmy Savile - What the BBC Knew (2012),

BBC - Louis Theroux: Savile (2016)


国民大明星 Jimmy Savile 死后,各种声称曾受其猥亵或性侵害的受害者向警方或媒体求助,说出自己当初因惧怕 Savile 的权势地位而不敢说的经历。苏格兰场展开专案调查取证,称 Savile 极有可能在几十年间利用名人身份猥亵和威胁过数十个少儿,有男有女。


被告已入土,事情已过去多年,民间舆论自然也对在此时站出来的举报人所言是否属实充满怀疑。在被告的显赫地位面前,“受害者碰瓷论”也吸引了一大堆拥趸。

但看似难以定案的 Savile 事件却成了英国儿童性侵害立案侦查的转折点:正因为警方在此案调查中表现出对(自称)受害者的充分尊重与信任,许许多多曾在童年受过性侵害的人受此鼓励,不再将秘密隐藏在内心深处。


英国警方在Savile事件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内,受理的案件数量便呈几何式增长。

然而,这些时隔多年的指控,除了不断进行盘问/诘问(Cross-examination)、不断撕扯受害人曾结痂的伤疤以外,由于缺乏物证,仅凭双方供词,暴行的形式、次数、伤害的程度,几乎都不可能真相大白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判定指控成立?即便成功定罪,量刑与受害者曾遭受的精神与肉体损失该如何比照,也无法给出令各方满意的结果;受害者在发声之后可能面对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创伤,依旧难以平复。

(B站英字av16684725,有网盘资源外挂字幕,音画略不同步)

5

When Kids Abuse Kids

BBC - 2017

数据显示,在2013-2014年间,英国国内记录在案的青少年间性侵行为是4603起,而2016-2017年则有7866起。


在英国,少年人之间发送私密照片和信息(Sexting)已颇为寻常,在日常生活中充斥着男孩之间、男孩对女孩的性暗示语言暴力,“以性证明爱”更是成为青少年中衡量交往关系的“正常法则”。


置身于智能手机与社交网络渗透生活的当今世界,未成年人接触到不良内容与负面诱导信息的机会大大提高,而这些影响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总体上来说,这种形式的性侵犯越来越多,且受害者大多为女性。侵害可以发生在情侣之间,可以是曾经的情侣,也可以只是单恋者侵害另一方。发生地点多在校园内隐蔽处,甚至有案例就发生在课堂中。


而遭遇性侵害之后,许多受害者并未意识到,如果在自己未表示同意(Consent)、意识不清醒、受胁迫等情况下进行的性行为,实际上便是强奸。

青少年之间的性侵行为与成人之间的性侵、成人娈童的情况并不相同,现行的学校教育和法律条文对此都缺少关注,而这其中也仍有许多问题难以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情侣之间有强迫性质的性行为,很难让受害人鼓起勇气发声;如选择报告校方、警方,基于加害人的未成年人身份,几乎并不会有任何长久的实质性惩罚行为;如未能与加害人隔离开,受害人甚至会继续被加害人纠缠、折磨;在事情公开之后,受害者遭受校园霸凌的几率也非常大。

(B站生肉av15278758,有生肉网盘资源)


除已标注B站有的资源外,此处提供网盘下载链接(点 阅读原文 ,密码为 qn6j )其中有几部包含外挂英文字幕。(基本会有一些音画不同步的问题,但不特别影响观看)


另外,对此类纪录片比较感兴趣的朋友,B站有位up主Barkbark,除这几部纪录片之外,还发布了许多queer、transgender相关的英字纪录片,可以关注 :P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与神秘柜子立场无关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