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默君
制作 | 贤者
封面 | 杭之
“你好吗?”“不太好。”
“但我不会放弃。”
前两天,ColorsWorld带着大家一起回顾了校园中性别包容的氛围与性与性别少数群体的心理状态。然而,要理解性与性别少数学生在校园中的生存状态,还需要从他们的日常交往入手,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为大家熟知的应该就是基于性别的霸凌,包括言论、行为等等。
一般来说,网络时代的校园生活,我们可以将其中的“日常交往”简单划分为线下交往(身边同学)和线上交往(网络平台)两部分。那么,性与性别少数学生,在这两个部分中分别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与需求呢?
“宿舍里气氛总是有点怪”
在美国2013年一项针对13-18岁中学生的全国调查中,64.5%的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曾在校内听过恐同言论,74.1%的人受到过言语上的骚扰[1];而在国内一项2015年的研究中,40.7%的性与性别少数大学生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被取难听的绰号,34.8%受到言语暴力,22.4%的人受到了孤立[2];在2016年同语一份关于中国性与性别少数大学生的报告[3]中,21.23%的人认为自己曾经历过包括讽刺、嘲笑、起绰号、蔑视、谩骂、侮辱等方式在内的言论攻击,20.65%被提醒要注意自己的言行,16.37%被冷漠对待或孤立,而有5.71%报告曾经受言语和身体上的骚扰。而我们可以合理推断的是,在这些受到歧视和霸凌的情况中,很大一部分来自身边关系较为亲密的同学与老师。
“大学是我第一次住宿,在那个时候我模糊的想法里面,宿舍就像第二个家一样,但是当舍友知道我的取向之后,感觉宿舍就变得有点怪。”[1]
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明一(化名)在访谈中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困惑。TA与舍友的关系变得似乎有些复杂,尽管还是保持着日常的交往,但“总觉得好像被躲着”。明一并不是个例,在一项高校调查中,约三成(25.7%,少于全国样本的39.6%)出柜后的受访者认为在校园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恐惧与回避行为,其中最主要的是被开性别取向方面的玩笑(26.0%),而回避谈论类似问题(22.3%)以及减少各类接触(肢体接触、暴露身体、单独相处、聊天等,各占一成左右)也被大量提及。除了这些隐性的歧视外,被提醒注意言行、言语攻击、性骚扰、孤立也都被以一定的比例报告,这与全国调查基本相符。
特别的是,其中“建议扭转治疗”一项,相对社会上的朋友,在高校内的老师(1.9%)中有着相对来说更高的比例,这不由使得我们去反思校园中老师的态度与言行对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的影响。
就呈现的结果来看,调查所针对的高校中,对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的恐惧与回避行为的情况比前述美国调查和其他全国性调查的数据要少,但在赤裸裸的歧视之外存在的潜在恐惧与歧视行为,依然影响着高校内学生们的日常交往。
“我在网络上才有了讨论这些话题的机会”
生活在现代社会,网络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生活空间,而受线上歧视与对于网络的态度也是理解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语2016年针对校园环境的报告中,28.57%的报告者报告在互联网上遭遇过霸凌,这被认为是互联网匿名性和交互自由性带来的歧视性话语的培育作用的产物;而在另一项北京某高校的校内研究中,对于网络上的歧视性言行,虽然大部分性与性别少数学生不会选择浏览(56.7%),但浏览的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会选择漠视或隐忍,不与其做正面对抗,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会选择发表自己的意见。
就这些调查来看,线上交往同线下交往一样,同样潜藏着大量的霸凌行为。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页给了这些性少数者说出他们在线下难以发表的言论的机会。
“虽然可能不能和身边的那些朋友聊这些东西,但是我在论坛或者一些软件里面找到了有同样话题的人。”[5]
这样说的归行(化名)也不是个例。
从数据来看,大部分高校学生都不会在线上讨论自己关于性与性别群体的疑问,但有七成的学生在某高校的调查中表示有讨论相关话题的意愿。前者可以被理解为不愿意在网络中进行学术气息浓厚的辩论,后者则更适合被解读为将网络视作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而这样的交流也会以一个较高的比例(约84%)延伸到现实。
从对网络交往的评价来看,学生们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赞扬了校内网络平台中相关话题讨论下的理性与可信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网络社交工具只会带来积极影响,在放大一些行为对性与性别人群名誉的不良影响和强化常见的偏见与对这些人的恶意情绪方面,网络一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部分学生(15%)指出了这一点,同时有83.3%的学生建议要在——至少是校内网络社交工具中增加举报机制。
我们从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呈现了性与性别少数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因其身份受到的影响及其可能遇到的问题与需求。
从上文可以看到,相对于线下的交流,网络被性与性别少数学生们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与赞赏,尽管不能就此说明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厌弃,但是随之而来的对于网络空间的规范与日常世界的改变需求,是不应被忽略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建议。从所谓的人际交往出发,我们当然是可以给所谓的直男直女群体提很多建议,但我们不希望传达出祈求非性少数者“为我们腾出位置”的意味。
通过这三天来,在对性少数群体包括人际交往、可见度、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呈现之后,我们希望让每一个构成社会的个体,让每一个看到我们的公众号、看到我们的文章的人,认识到,“这些活生生的人就生活在你们身边”,我们过得不太好,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如果可以,你愿意和我们一起,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一点吗?
你知道吗?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1] Kosciw JG, Greytak EA, Palmer NA et al. The 2013 National School Climate Survey:The experiences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in our nation’s schools. New York:Gay, Lesbian and Straight Education Network, 2014.
[2] 魏重政 , 刘文利 . 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霸凌之间关系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v.23 04:701-705.
[3] 同语. 性与性别少数学生校园环境调查报告,2016
[4] 据笔者在性裸露接受度与互联网研究中的访谈
[5] 据笔者在性裸露接受度与互联网研究中的访谈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请输入需要翻译的文本。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