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洞,白色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喵三石 ColorsWorld 2017-05-18

这里是神秘柜子。

作者 | 喵三石

制作 | 小年、梦儿


去年的5月17日,也就是国际不再恐同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同志中心共同发布了《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及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于中国地区少数群体在法律制度、教育、职场、家庭、宗教、医疗服务、心理健康、媒体、社会服务及其他领域的生存现状,对于性与性别少数群体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社会家庭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进行探究,并为不平等现状提出了多条建议。昨天的文章里,ColorsWorld带着大家了解了校内性少数群体的生存状况,今天就由笔者带着大家一起重读报告,对报告内容简要回顾,结合高校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深入了解性少数群体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1

何处才是“避风港”?

“报告”显示,与其他环境相比,家庭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程度最低,半数以上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人对性少数群体呈“不太接受”或“完全不接受”的态度,而在学校、职场等环境中对性少数群体态度处于模糊状态,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老师,上司或神职人员对性少数的态度为“说不清”,可能是由于性少数议题未进入日常公共生活,他人表露对性少数态度的机会较少,且在中国,明确反对性少数的先在性社会文化因素不存在或影响较弱。就学校而言,大学老师对性少数群体的接受态度高于初中老师、家长等,但主体上仍是模糊态度。北京某高校调查显示,高等院校内师生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较社会整体更为友善,但存在院系差异,其中人文社科类教师对性少数接受程度最高(77.3%),理工类次之(68.9%),医学类院系性少数同学感受的教师接受程度最低(58.6%),但均高于报告中大学教师33%的接受率,由此可见,学校整体氛围、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可能对其面对性少数的态度有影响。


2

风浪过后,明天会更好

根据“报告”的调查结果,就社会舆论环境来看,受访者总体对社会性别态度较为开放自由,非少数受访者普遍(>70%)不支持同性恋病理化认知、对性少数气质偏见、二元性别观及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性少数受访者的不支持比例更高。虽然可能存在样本偏向对关注性别议题的性少数友好群体的情况,但也反映了社会上反对歧视性少数的舆论力量的存在。虽然受访者一般性的态度维度上对性少数比较友好,但当涉及到生活中是否介意与性少数群体交往、性少数是否适合养育孩子以及是否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性少数等假设性问题时,他们表现出相对而言更为消极的态度,对于跨性别的接受程度也低于同性恋、双性恋,但就年龄分布来看,年轻人对性少数的态度更为开放和自由,这可能也与近些年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认识加强,性少数群体官方逐步去病理化进程相关。传统媒体上性少数的可见度很低,媒体所呈现的性少数形象也远未达到全面、客观、提倡平权和消除偏见的效果。

3

异样的目光下对平等对待的渴望

“报告”中,就社会服务环境来看,性少数群体对于社会服务环境是否友好存在较大顾虑,仅在更可能涉及来访者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等相关话题的心理健康服务方面,受访者对身份的披露不介意的程度相对较高,但也不到一半。平均水平而言,性少数群体在获取社会服务时遇到困难的比例不高,但农村地区HIV预防检测服务的可及性明显较低,跨性别者获取服务的过程中会遭遇更多困难。医疗卫生领域人员在问诊时普遍持有异性恋和顺性别假设,同时存在较强的“恐艾”情绪,对HIV携带者就医采取明显的回避或拒绝态度。心理健康领域中,存在部分咨询师将性少数群体问题化,试图劝说对方改变甚至“矫正”。高校调查中显示,有大量的性少数学生在寻求心理服务时和医疗卫生服务时会选择隐瞒性少数身份,并且会基于各种顾虑拖延就医。在接受过心理咨询服务的性少数同学中,有超过三分之一(34.7%)的人表示在心理咨询时会隐瞒自己的性少数身份,还有近三成(27.2%)的性少数学生曾因为害怕遭到歧视和不友好待遇或对隐私保护存在顾虑而拖延就医。


4

同样的世界,不一样的生活

性少数群体的生活情况在“报告”中也有所体现。婚姻生活方面,适婚年龄的性少数结婚的比例比非性少数低很多,近三分之二的性少数有家庭方面的结婚生子的压力,已婚性少数中,84.1%为与异性恋配偶结婚,13.2%为形婚,仅2.6%在国外登记同性结婚。被迫进入异性恋婚姻的性少数对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伤害。接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稳定性、福利等方面也较非少数人群差。对于心理健康方面,大多数性少数者在发现自己与顺性别异性恋不同的初期会产生对自我认同的困惑和疑虑,很多人的这些心理困扰在对多元性别知识了解及认识其他性少数人群存在后得到解决。根据对北京某高校调查中得出的数据进行的分析,性少数学生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克制性别表达的程度、隐藏身份的程度和是否出柜对于性少数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影响。整体而言,顺性别的心理健康水平稍好于跨性别,同性恋稍好于其他性倾向的性少数学生。性少数学生越克制自身自然的性别表达方式,其抑郁和焦虑程度就会越高。

5

渴望被了解,畏惧被发现

就性少数“出柜”部分的“报告”显示,总体上性少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非常低,社会场所完全公开的比例仅5%左右,家庭中略高,但也不到15%。多数性少数选择部分公开,家庭中的公开对象主要是同辈亲戚,小部分选择只向父母公开。学校中的公开对象包括老师和同学,其中以同学为主。职场与宗教生活中的公开程度非常低,80%受访者选择完全不公开。高校调查中发现,仅有8.5%的性少数学生曾经对老师出柜,仅有10.5%的性少数学生曾在公开场合(与人数大于五人,在场至少有一位不是亲密好友)出柜。而随着性少数学生在学校生活年数的增加,以及其本身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不刻意隐藏并向同学或老师出柜,到大四或大五时,性少数学生的出柜率可达72%。


不公平对待或歧视常见的形式有:被提醒注意言行或形象,被要求改变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语言攻击。家庭中较常见的不公平对待还包括被鼓励、劝诱或胁迫进入异性恋关系。除了这些外,身体暴力等更严重的歧视也有发生。“出柜”与遭受歧视风险呈正相关,跨性别者遭受歧视的可能性较其他性少数高,女同性恋在家庭、职场受到的歧视可能性更大,男同性恋在学校受到歧视的可能性更大。高校调查中指出,针对性少数学生的恐惧、回避、歧视和伤害行为在校园里时常发生。在性少数学生出柜后,有约三成的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过同学的恐惧和回避行为,比如回避类似的问题(22.3%)、减少肢体接触(17.8%)、避免暴露身体(如换衣服/洗澡等)(14.8%)、减少单独活动频率(10.5%)、建议去做扭转治疗(3.3%)等等。有8.3%的性少数学生曾遭遇了来自老师的歧视,有23%的性少数学生曾遭遇来自同学的歧视,其中针对性别表达的歧视行为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语言上的攻击、嘲笑和侮辱,此外,调查还发现“被老师鼓励、劝诱进行性倾向、性别认同或性别表达的矫正治疗” (1.9%)和“被同学性骚扰”(4.0%)这两种歧视和伤害行为也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生率。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盛行,除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待遇及歧视外,北京某高校调查中指出,对于网络上的歧视性言行,出于各种考虑,性少数学生个体一般会漠视或隐忍,不与其做正面对抗;同时,大多数性少数学生都表示有必要在校内交流的网络社交工具中增加举报机制。


6

现实VS态度,“白洞,白色的明天正等着我们,喵”?

最后,“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制度方面,国内尚未形成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权利保护和反歧视的法律制度。制度的局限性,致使性少数在学校、职场等环境存在以下特征: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仍缺乏多元性别教育,且多元性别教育多集中在大学本科以上高等教育阶段,从教育群体及阶段的广度有待提升。工作单位极少在职业培训中包括性少数群体知识,或明文规定平等对待性少数员工。而在一些社会团体、民办非营利机构和基金会组成的第三部门及外资企业在性少数相关制度环境表现较好。非少数受访者普遍认为性少数有平等接受各项社会服务的权利,尤其是经济相关权益上的平等。对于跨性别社会服务需求却缺乏了解,五成左右有支持跨性别有关社会服务,三成左右的受访者对相关服务态度“说不清“。而就非少数受访者对平权政策的态度来看,近85%的受访者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八成以上同意法律应明确保护性少数的权利。社会观念对男同性恋的艾滋标签及二元性别观可能是取消“男男性行为者不能献血”的规定及法律上除去男女二元性别划分的较大阻力。性少数群体对平权的渴望更为强烈,近95%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77%的人表示非常同意,近90%受访者认为性少数权利应得到法律的明确保护,超过三分之二的性少数受访者同意取消“男男性行为者不能献血”的规定,近三分之二的性少数受访者赞成法律中去除二元性别分化。


结语

笔者认为,对一个群体的了解,需要进入这个群体内部,了解群体的真实需要,而不是表浅地主观臆断一个群体是否正常,是好还是坏。正如基因也存在多态性,并不是每一个基因的改变都会造成疾病,也正是同一个基因不同突变造成的差异,及不同的基因间独特的组合,才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社会是多元的,人群中固然存在主流的文化和行为,但偏离主流的少数人并不一定就是病态的,依据主观片面的评判来决定另一个群体的权益是否需要保障,不实事求是地探讨是否符合客观需求,必然会与真理背道而驰。笔者曾阅读过一些关于对性少数态度研究的文献,发现对性少数的不公平对待大多源自对这个群体不了解,就如一个性别酷儿出现在一个认为生理性别只有两种的人面前,必然会被作为认知之外的异类,而对于一个深知性别多元的人来说,这只是非常正常的少数派中的一位。


如何真正了解这个群体,性少数在人群中不是主流,身边的性少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也不一定会选择出柜,与一个不了解性少数、抵制性少数的人谈及自己的诉求。笔者想,通过一系列对性少数群体的客观调查,可以提供为大家展现被社会大背景忽视的性少数群体真正的渴求,抹去曾经给这个群体附上的污名,让大家认识到对于性少数群体去病理化的意义并投身其中。愿每一个人,能够秉承对平等的向往,直到她和她能够无所顾虑的相爱,直到他和他能够在街头,拉起彼此的手,直到她不再因为门上的性别标识而迟疑,直到他/她能够做真正的自己。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



虽然没有了赞赏,喜欢这篇文章的盆友可以直接扫码打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