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新生入学顺利通关,是种怎样的体验?

北京同志中心 ColorsWorld 2016-08-28

今天的大学校园环境,对于LGBT(本文中的LGBT,泛指所有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性别酷儿与间性人等,以及性倾向尚不明确者)社群而言,是更为友好、善意、开放与公正的吗?


这不是个轻易能得出答案的疑问。


一些人,或许有机会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了解到某些高校是面向LGBT群体环境更加宽松的,这些高校可能较多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讯息相对发达,所在地生活方式多元,他们最终如愿进入;而这部分高校中甚至有性少数相关的公开或半地下社团组织,方便参与。

另一些人,恐怕不认为自己够幸运,部分高校或许是由于所处地域的缘故,也或许校风严谨、开放度较低,校园环境单一,会让新生感觉找到同伴不易。差异性的确存在, 无论身处何方,寻找一个纯粹“真空的世界”都极其困难,这正如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会遇到与自己不尽相同的人。 比起在一个被认为校风开放包容的高校中,宿舍小环境不尽人意,对个体来讲更为挫败。


可以明确的是,新生活的适应性话题,在LGBT群体这里更容易面临挑战。这些挑战,可以是能预料的,也可以是未知、模糊和崭新的;可以来自于校园,师长,同学,也可以来自于个体本身的经历、体验和认知。

作为LGBT新生,除了通常的、对于大学生活的兴奋和憧憬外,或许会更添一些忧虑:

李雷
TA们能看出我是GAY吗?会不会有人认为我太娘(爷)?
韩梅梅
我要向室友出柜吗?
李雷
喜欢上同学但该不该向TA表白?
韩梅梅
我是否可能因为是LGBT,遇到歧视甚至暴力对待?
李雷
老师同学会不会因此不喜欢我、排挤我?
韩梅梅
我心里压抑但又不敢让人知道,去哪里倾诉?
李雷
总被误认为是男(女)生,去厕所/公共浴室真的很烦,我该怎么办?
韩梅梅
洪荒之力来袭,我该怎(找)么(谁)解决性需求?

文章的开始
请先思考两个问题
我和他人有多不同?
什么使得我们不同/将你我分隔开来?

1
LGBT一般性话题与心理困扰

从SOGIE,即性倾向、性别认同与性别表达的视角来看(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expression and identity, 简写为SOGIE),多数人的SOGIE可以归类为顺性别异性恋,即性别认同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相一致,性别表达遵从社会性别规范,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异性所吸引。但是,也有一定比例人群的SOGIE并不属于顺性别异性恋,他们作为绝对数量上不处于优势的性少数人群,可能会遭遇来自生活中的恐同(Homophobia)、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性别二元化主义(Genderism),以及暴力和仇视性犯罪(Hate Crime)等。

拓展阅读:
性倾向 指的是个体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地被某种性别的人所吸引,具体情形可以包括:仅被异性吸引、仅被同性吸引、同时被多种性别吸引,不确定被哪种性别所吸引。 性别认同 指的是个体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认为自己属于某种性别,性别认同可能与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一致,但也有可能不一致。 性别表达 则是指个体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外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性别,性别表达可能与社会的性别规范相一致,但也有可能不一致。
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基于性倾向,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的社会态度调查报告:
http://www.199it.com/archives/472840.html

在北京同志中心进行的有关“同志心理健康调查”、“扭转治疗调查”调查中显示,有超过50%的LGBT群体曾经被迫地或主动地寻求过性倾向的改变,有1/3的LGBT群体曾由于性倾向困扰带来的压力、道德评判、校园以及职场的不公正待遇而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行动;在上述报告中显示的与抑郁情绪有关的全国性样本结果表明,无论LGBT成人或青少年,罹患抑郁心境障碍及相关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均大幅度提高。

同志中心开展六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面对的来访者主诉话题较多集中于情绪问题及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等),亲密关系咨询(包括恋爱、分手、婚姻等),人际交往与适应困难,自我认同困扰,出柜与家人关系(及成长中事件处理),还包括有职业和个人发展道路选择等其他话题。自我认同、亲密关系、出柜及家人相处往往与情绪障碍、个人发展困惑、社交问题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言之,LGBT心理咨询来访者较之非LGBT群体来访者面对的“那些烦恼”,并无显著特异性。不同在于性倾向和随之相关的性别自我认同如同背景音乐般时时伴随,背景性地产生细密绵长的影响力。有趣的是它也很可以被忽略,以至于我们有时候需要专门留神聆听,音乐声才会入耳。

拓展阅读:
关于心理咨询,都是在做些什么?
https://www.douban.com/note/230270172/

2
LGBT新生“闯关”挑战与常见议题

在上文提到的“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 - SOGIE调查报告”中显示,反对将同性恋视为病态、反对性别角色的刻板二元划分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同样存在的现实是,国内性别多元教育发展迟滞,绝大多数人在大学以前从未接受过多元性别的课堂教育,不少LGBT人群从大学时代方才开始自我认同探索之旅。

拓展阅读:
有关性别身份认同,我如何知道自己是同性恋?https://site.douban.com/bjlgbtcenter/widget/notes/1399495/note/536216063/

尽管如此,LGBT新生入学后面临的重要“闯关”难题仍是普遍性的挑战,包括体现在:

适应性问题及焦虑;
人际关系困扰;
学业困难;
性与亲密关系。

分离与独立的甘苦:
对多数大学新人而言,大学生活是自出生后的第二次分离,创痛不减离开母体的剧烈。它可能是这样开启的:离家千万里,适应全新的环境,成天睡在几个陌生人中间(听起来有点夸张),刷新以往经验的同辈竞争方式,不算太熟悉的饭菜,扑面而来的地域混合冲击力(这可是真挺多元呢);(几乎)无人看管的行事自由,直接支配财务的快感,相对宽松的自主空间,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高考压抑之后全部释放的傲娇,加上同时又携带着日常自我照料生活学习的紧凑、不能依赖父母做全部决定的慌乱,这口味有点混合。
这种看似的独立又不完整——此时的经济独立,几乎谈不上。而与父母之间的依赖、难以分离、边界模糊和相互侵扰,是“准成年人”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发展的障碍。

当寻找自我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社会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埃里克森提出的著名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展主题任务,既可能顺利完成,也可以延迟停滞,在青春期(通常是12-18岁) 面对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无法顺利过渡,则个体会形成不确定性、无归属感,将以角色混乱、或者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某种程度上,可以将这一时期看作是寻找自我的又一个阶段、发现和完善自我概念的时期:个体在这个年龄尝试更为理性、充分地探索“我是谁,我和谁像,我想成为谁”,对于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他们往往也会很在意。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学业压力、家庭教养方式的改变等原因,这一发展阶段被大为延迟,也就是说,整个大学阶段、继续往后的十年甚至更久,个体都可能需要梳理、思考这一任务而迟迟难以步入成年期。

拓展阅读:
一个人要如何才能走向独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AwNDc1OA==&mid=2652830770&idx=1&sn=b31bbf86aa8449bcae476e1ef7b783ea&scene=1&srcid=0817ztCAYKL3lsZFX4GWTQ66&pass_ticket=HLdLRqzL6kXXJXaQUxJVu%2BhnyoqiDV9tcFyTzsxrfCWF%2FStuBVTg6Wa7miF88uMD#rd

探寻进程中,充斥着不可知,由此带来的悬浮的、焦虑的自我不确信感,令人生畏。面对不确定性时,天然的惰性和便利性使然,贴标签成为常用的手段。 贴标签是一种应对不确定性、解决自身面对不可知的焦虑和恐惧的最便利轻快方式,它简单,粗暴,强劲,有效。 同性恋,处女座,大龄剩女,xx国/省人……标签之下,一切个体的光芒和阴暗都得以遁形,扁平,好辨识,边缘不再模糊,多样化消失不见。标签可能被贴在LGBT群体或个体身上,也可能被LGBT群体或个体自己所张贴。 人与人的连接和亲近有时就是被标签所隔开的。

对于LGBT大学新生来讲,除了普泛性的挑战,还会有其独特的议题,作为性倾向少数派还可能遇到如下状况:
恐同者(不排除同性恋者内化的恐同)和不友好行为(如来自于室友和同学的嘲讽、疏远);
有歧视行为的老师(也可见于课堂授课内容中);
校园设施使用(如浴室、厕所、更衣室等)的不便利;
亲密关系和性相关困境(如男男高危性行为所致HIV感染);
以上会加剧人际适应不良和学业困难。
相比LGB,跨性别群体遭遇的困境会更为显著、复杂,比如和室友在性别认同上不同带来自身的羞愧、难堪等,也会更容易由于性别表达方式差异而遭受人身攻击和偏见等。

拓展阅读:
一位心理咨询师解读《心理访谈-穿裙子的男孩》:我们和他们

3
难题面对与通关破解

出柜:
LGBT新生的另一个趋向也可能是向外界的出柜。从中学步入大学,对于原本已了解自己性倾向或“突然自我发现”的LGBT小伙伴,可能会伴随着自我骄傲的到来。当有选择性地出柜后,会让你更为自由和感受到支持,让你的生活更加顺畅;不过,盲目和冲动的出柜,则可能带来反效果。通常来说,出柜是一项需要被建议审时度势、提前搜寻了解相关方式、选择合适的人和适合时机实施的“严密工事”。有调查显示,面向社群同伴、同学好友的出柜要远高于父母及工作场合的出柜。

拓展阅读:
你该知道的出柜二三事(1)(附《致爸妈的一封信》)

和性倾向有相关性的情绪困扰:
更多时候,LGBT并非因为单纯的性倾向而遭受不公正对待,往往是在人际互动情境中产生的。我们任何一个人,会由于任何原因,在某个时候成为某种少数,甚至被认为是威胁和危险的,因此而受到伤害。但没有人是永远的受害者。
多数高校设有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有专职老师,也会在入学之初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态,但相关管理和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多加了解;当你产生情绪困扰时(包括非器质性的躯体症状),请选择可靠的心理咨询或其他援助机构。情绪困扰,性倾向与自我认同,孤独,意义(或无意义)等话题,胜任的心理咨询师都会乐于和你在咨询当中探讨。

性安全的困扰:
当可能发生高危性行为时,务必全程使用安全套。
有选择性地面(躲)对(避)可能出现的冲突,首先保护好自己,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

拓展阅读:
心理急救箱:教你如何面对和处理“拒绝”
https://site.douban.com/bjlgbtcenter/widget/notes/1399495/note/524635084/

通常当了解到其他人有着和你相似境遇的时候(普遍性),感受到自己的经历不是唯一,会让人感觉好很多。当你发觉自己(或周围亲友)遇到心理状况,请务必尝试:
寻求支援。
这个支援,可以是来自你周边任何的家人、友人、老师、同学、学校社团,或者LGBT社群组织和朋友,网络问答和公众号回复,以及包括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医师等在内的支持。
最后:
或许这世界没有变得更好,
但你不必独自一人孤单面对所有。

4
有用的社群/心理类讯息

可寻找以下社群服务机构了解讯息和获得支持,或搜索相关公众号: 北京同志中心 淡蓝公益 同性恋亲友会 同语 跨性别生活 李辉时空 (HIV及相关知识);也可以积极了解并参与校内外的女性主义社团、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小组、互助心理小组,或是跨地区社群组织以获取帮助。
心理类科普公众号:
简单心理 KnowYourself 十分心理 友心人

本文内容是针对国内LGBT大学生新生入学而讨论展开的简明科普文字,列举二三,不一而足。与中/小学生及职场新人话题有部分共性,未成年人情况更为复杂,此处均不单独列举。如有任何想法观点,欢迎探讨交流。在遇到具体困扰时,欢迎前往淡蓝公益、北京同志中心或读者所在当地其他LGBT机构获取更多线上线下资讯、寻求社群支持与协助。如有需要,亦可了解北京同志中心公益心理咨询项目,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拓展阅读:

心理咨询丨更懂你自己,更爱你自己


本文转载自 北京同志中心 公众号,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作者介绍】

刘晶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咨询师。提供面向成人的个体心理咨询及团体咨询并持续接受相关训练,临床工作为人本-存在主义及心理动力学方向,团体工作方式为欧文•亚隆模式。关注情绪障碍、人际关系困扰、亲密关系问题、个人存在与发展,性别及价值多元化等议题,并面对抑郁、焦虑、自由与责任、孤独与无价值感、社交困难与适应不良、创伤后应激、依赖与成瘾等话题开展工作。

2013年,参与北京同志中心第三期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后在同志中心开始咨询工作。2015-2016年度,作为中心心理官员负责心理项目并统筹第七-第九期全国友善心理咨询师培训。
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ColorsWorld神秘柜子
一个PKUers自发组成的有爱团体
关注性别性向平权
期待能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发出一点微弱但笃定的声音